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优势 > 安全耐用

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工艺doc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

发布日期:2023-12-18 22:04:59 浏览次数:

  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工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工艺.doc(7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建筑工程工程2012年施工工艺.精品文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目 录第一章建筑施工测量施工工艺101.1 基本规定101.2 高程控制101.2.1 网点布设101.2.2 几何水准测量101.2.3 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121.2.4质量标准131.3平面控制151.3.1网点布置151.3.2 水平角测量161.3.3距离测量171.3.4GPS测量191.3.5质量标准211.4沉降观测221.4.1 建筑物沉降观测221.4.2 基坑回弹观测251.4.3基础土分层沉降观测261.4.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261.5 位移观测271.5.1

  3、一般规定451.9.2 观测数据的验算与处理461.9.3 观测结果的平差计算491.9.4 变形分析501.9.5 变形观测成果的整理与质量检查验收501.9.6 竣工图编制52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542.1 基本规定542.2 土方施工工艺542.2.1 土方开挖施工工艺542.2.2 土方回填施工572.3基坑支护施工工艺592.3.1浅基坑支护施工工艺592.3.2排桩墙支护施工工艺602.3.3地下连续墙支护施工工艺622.3.4水泥土桩墙支护施工工艺642.3.5土钉墙支护施工工艺672.3.6逆作法施工工艺682.4 地基处理施工工艺682.4.1换填垫层法施工工艺68

  4、2.4.2预压法施工工艺712.4.3强夯法施工工艺732.4.4砂石桩法施工工艺742.4.6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工艺772.4.7夯实水泥土桩法施工工艺782.4.8水泥土搅拌法施工工艺802.4.9高压喷射注浆法施工工艺822.4.10石灰桩法施工工艺832.4.11土和灰土挤密桩法施工工艺852.4.12拄锤冲扩桩法施工工艺86.基础施工工艺87.无筋扩展基础施工工艺87.2扩展基础施工工艺88.3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工艺90.4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工艺92.5回转钻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94第三章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工艺973.1基本规定973.2砖基础砌体工程施工工艺973.3砖墙砌体工程施

  5、工工艺993.4砖柱与砖垛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023.5空心砖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053.6清水砖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073.7多孔砖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103.8空心墙(空斗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133.9砖过梁与砖拱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163.10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183.11普通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213.12粉煤灰硅酸盐密实中型砌块砌体施工工艺1233.13废渣混凝土空心中型砌块砌体施工工艺1263.14毛石基础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293.16料石基础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333.17料石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353.18料石柱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383.19料石过梁

  6、与料石拱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393.20石材挡土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413.21配筋砖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433.22配筋砌块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473.23普通砖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503.24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533.25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砌体工程施工工艺1573.26 GRC墙板施工工艺1603.27泰柏板墙板施工工艺162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1654.1 基本规定1654.2 模板施工工艺1654.2.1组合式模板施工工艺1654.2.2 外板内模、外砖内模、全现浇剪力墙结构的大模板施工工艺1724.2.3 剪力墙滑动模板施工工艺1744.

  7、2.4 内、外模分别整体提升爬升模板施工工艺1774.2.6 现浇混凝土框架(包括框架剪力墙)、剪力墙及筒体结构的胶合板模板施工工艺1804.3 钢筋工程施工工艺1864.3.1 钢筋加工施工工艺1864.3.2 钢筋闪光对焊施工工艺1884.3.3 钢筋电阻点焊施工工艺1914.3.4 钢筋电弧焊施工工艺1944.3.6 钢筋气压焊施工工艺1984.3.7 钢筋埋弧压力焊施工工艺2014.3.8 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施工工艺2024.3.9 钢筋镦粗直螺纹套筒连接施工工艺2064.3.10 钢筋滚轧普通螺纹连接施工工艺2094.3.11 钢筋现场绑扎工艺2144.3.12 植筋施工工艺2194.

  8、4 混凝土施工工艺2224.4.1 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2224.4.2 柱、墙泵送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2324.4.3 梁、板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2334.4.4 楼梯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2344.4.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2354.4.6 柱、墙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2364.4.7 混凝土冬期施工施工工艺2384.4.8 轻骨料混凝土施工工艺2394.4.9 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2424.4.10 混凝土缺陷修饰施工工艺2454.5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2514.5.1 材料机具及作业要求材料性能要求2514.5.2 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2524.5.3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2574.5

  9、.4 先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2584.6 混凝土构件安装施工工艺2644.6.1 预制混凝土框架构件安装施工工艺2644.6.2 预制钢筋混凝土隔板墙安装施工工艺2674.6.3 预制楼梯及垃圾道安装工程施工工艺268第五章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2715.1基本规定2715.2 钢结构工程施工准备(通用)2715.3 钢柱的制作2725.4钢柱的安装2755.6 钢吊车梁的安装2795.7 钢屋架的制作2805.8 钢屋架的安装2825.9 网架结构制作、安装2845.10 钢管桁架结构制作、安装2875.11 焊接H形钢生产线 非标钢结构人工组装工艺2895.13 钢结构的焊接29

  10、15.14 钢结构焊缝检验2935.15 高强度螺栓的施工2935.16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2965.17 彩色钢板围护结构工程2976.1 基本规定3046.2 落地扣件式钢管双排脚手架施工工艺3046.3 落地扣件式钢管单排脚手架施工工艺3106.4 落地碗扣式钢管双排脚手架施工工艺3136.5 落地门式钢管脚手架施工工艺3166.6 碗扣式模板支撑架施工工艺3216.7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架施工工艺3236.8门式钢管模板支撑架施工工艺3256.9 悬挑钢管脚手架施工工艺327第七章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工艺3297.1 基本规定3297.2. 石灰砂浆抹灰施工工艺3297.3 水泥混合砂

  11、浆、水泥砂浆抹灰施工工艺3327.4 聚合物水泥砂浆抹灰施工工艺3347.5麻刀石灰、纸筋石灰及石膏灰抹灰施工工3377.6 外墙面水刷石抹灰施工工艺3407.7 外墙面斩假石抹灰施工工艺3437.8 外墙面干粘石抹灰施工工艺34579 外墙面假面砖抹灰施工工艺3487.10 石材饰面板安装工艺3507.11 瓷板饰面板安装工艺(见7.15)3577.12金属饰面板安装工艺3577.13木饰面板安装工艺3597.14 塑料饰面板安装工艺3607.15 内墙饰面砖粘贴工艺3627.16 外墙饰面砖粘贴工艺3647.17 吊顶工程施工工艺3667.18 板材隔墙工程施工工艺3707.19 骨架隔墙

  12、工程施工工艺3727.20 内墙乳胶漆涂装施工工艺3757.21 内墙喷(刷)浆施工工艺3767.22 外墙喷(刷)浆施工工艺3787.23 内墙仿瓷涂料涂装施工工艺3797.24 内墙色漆涂装施工工艺3807.25 木料表面色漆涂装施工工艺3827.26 木料表面清漆涂装施工工艺3847.27 钢门窗色漆涂装施工工艺3867.28 钢结构涂装施工工艺3887.29外墙溶剂型涂料涂装施工工艺389第八章 建筑幕墙工程施工工艺3928.1. 基本规定3928.2. 玻璃幕墙施工工艺3928.3.金属幕墙施工工艺4098.4. 石材幕墙施工工艺415第九章 楼地面工程施工工艺4209.1 基本规定

  13、4209.2 基层铺设工艺4209.2.1 基土铺设工艺4209.2.2 灰土垫层铺设工艺4219.2.3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铺设工艺4229.2.4 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铺设工艺4249.2.5 三合土垫层铺设工艺4259.2.6 炉渣垫层铺设工艺4269.2.7 水泥混凝土垫层铺设工艺4279.2.8 找平层铺设工艺4289.2.9 隔离层铺设工艺4309.2.10 填充层铺设工艺4329.3 整体面层铺设4339.3.1 水泥混凝土面层铺设工艺4339.3.2水泥砂浆面层铺设工艺4349.3.3水磨石面层铺设工艺4369.3.4水泥钢(铁)屑面层铺设工艺4399.3.5 防油渗面层铺设工艺4

  14、419.3.6 不发火(防爆的)面层铺设工艺4439.3.7 变形缝和镶边的设置4449.4 板块面层铺设4479.4.1 地砖面层铺设4479.4.2 大理石和花岗石面层铺设4509.4.3 预制水磨石板块面层铺设4529.4.4 预制混凝土板块面层铺设4549.4.5 料石面层铺设4559.5 木面层铺设4579.5.1 实木地板面层铺设4579.5.2 实木复合地板面层铺设4599.5.3 中密度(强化)复合地板面层铺设4609.6塑料地板面层铺设4629.7 活动地板面层铺设4659.8.地毯面层铺设467第十章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工艺46910.1 基本规定46910.2 防水混凝土施

  15、工工艺46910.3 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工艺47210.4 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施工工艺47410.5 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施工工艺47710.6 聚氨酯涂料防水层施工工艺47910.7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涂料防水层施工工艺48110.8 金属板防水层施工工艺48410.9 渗排水、盲沟排水施工工艺486第十一章 外墙保温与门窗工程施工工艺48811.1. 基本规定48811.2 门窗工程施工工艺48811.2.1 木门窗安装工艺48811.2.2 钢门窗安装工艺49111.2.3. 铝合金门窗安装工艺49311.2.4 涂色镀锌钢板门窗安装工艺49511.2.5 塑料门窗安装工艺49711

  16、.2.6 自动门安装工艺50011.2.7 门窗玻璃安装工艺50211.3 外墙内保温工程施工工艺50411.3.1硅酸铝保温材料外墙内保温施工工艺50411.3.2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内保温施工工艺50511.3.3 EPS板薄抹灰外墙内保温施工工艺50811.4 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工艺51011.4.1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51011.4.2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贴瓷砖施工工艺51211.4.3 EPS板薄摸灰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51511.4.4 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51811.4.5 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520第十

  17、二章 屋面工程施工工艺52312.1 基本规定52312.2 屋面找平层施工工艺52312.3. 屋面保温层施工工艺52512.4. 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施工工艺52712.5. 合成高分子卷材防水层施工工艺53212.6 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工艺53512.7. 氯丁橡胶改性沥青涂膜防水层施工工艺53912.8 细石混凝土屋面防水层施工工艺54112.9 密封材料嵌缝施工工艺54412.10 瓦屋面施工工艺546第十三章 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工艺55113.1基本规定55113.2 室内给水系统安装工艺55113.2.1 镀锌管给水系统安装工艺55113.2.2钢塑复合管给水系统安装工

  18、艺55313.23PPR管给水系统安装工艺55613.3 室内排水系统安装工艺55913.3.1 室内UPVC排水系统安装工艺55913.3.2 室内RK柔性铸铁排水系统安装工艺56113.4 热水系统安装工艺56513.4.1热水用钢塑复合管安装的规定56513.4.2纯铜、黄铜管道安装56713.5卫生器具安装工艺57513.6室内采暖系统安装工艺57813.7 室外给水管网安装工艺58513.8室外排水管网安装工艺59113.9室外供热管网安装工艺59413.10中水系统安装工艺59813.11游泳池水系统安装工艺60013.12 供热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工艺602第十四章 建筑电气工程施

  19、工工艺62214.1基本规定62214.2架空线路及杆上电器设备安装工艺62214.2.1架空线变压器、箱式变电所安装工艺63014.3.1变压器安装工艺63014.3.2箱式变电所安装工艺63514.4成套配电柜、控制柜(屏、台)和动力配电箱(盘)安装工艺63714.5裸母线裸母线 电缆桥架安装及电缆敷设64914.7电缆沟和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6

  20、5314.8电线硬质阻燃型绝缘导管明敷设工程65614.8.2硬质和半硬质阻燃型绝缘导管暗敷设工程65814.8.3钢管敷设工程66014.9电线管内穿绝缘导线.13防雷及接地安装68014.14建筑物等电位联结685第15章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68815.1 基本规定68815.2 风管制作工艺68815.2.1无机玻璃钢风管制作工艺68815.2.2金属风管制作

  21、工艺69115.3 风管部件与消声器制作工艺69815.3.1 风口制作工艺69815.3.2 风阀制作工艺70015.3.3罩类、风帽及柔性管等部件制作70115.3.4消声器制作工艺70315.4风管系统安装工艺70515.5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工艺71115.5.1通风机安装71115.5.2 风机盘管及诱导器71415.5.3除尘器安装71515.5.4 消声器安装工艺71615.5.5空调器安装717156空调制冷系统安装工艺71915.7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工艺72515.8防腐与绝热施工工艺73215.10 综合效能测定与调整工艺740第十六章 电话、有线电视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2、工程施工工艺74316.1基本规定74316.2 电线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工艺747第十七章 电梯安装工程75017.1 基本规定75017.2电力驱动的曳引式电梯安装工艺750第一章建筑施工测量施工工艺1.1 基本规定(1)本章施工工艺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水工建筑的施工测量。(2)本施工工艺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和相应的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编制。(3)施工中的劳动保护、安全和防火措施等,必须按现行有关标准、规程执行。1.2 高程控制1.2.1 网点布设1.高程网点布设的准备

  23、工作确定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2)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3) 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应尽可能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工作基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点间

  24、高差不应超过10m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以传递高程。2. 高程网点布设的实施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准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可根据点位的不同地质条件,按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形式进行埋设。(2)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形式:1)基岩水准基点标石应按图1-1的形式埋设。 3)混凝土三角高程点墩标标石应按图1-3的规格埋设。4)铸铁或不锈钢墙水准标石应按图1-4的规格埋设。5)混凝土三角高程点建筑物顶标石应按图1-5的规格埋设。 (3)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埋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脚

  25、、墙上水准标志等。 (4) 标石的形式:可按本施工工艺高程控制点标石的形式的规定执行。特殊土地区和有特殊要求的标石规格及埋设,应另行设计。 (5)高程控制测量宜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对于二级、三级沉降观测的高程控制测量,当不便使用水准测量时,可使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具体技术要求应符合1.2.2节和1.2.3节的规定。1.2.2 几何水准测量1 应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各等级高程控制测量或沉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级、一级测量,应使用DSZ05或DS05型光学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配因瓦合金标尺或条码标尺,按光学测微法或自动观测法观测;对二级测量,应使用DSZ1、DSl或DSZ05、DS

  26、05型光学水准仪或电子水准仪配因瓦合金标尺或条码标尺,按光学测微法或自动观测法观测;对三级测量,可使用DSZ3、DS3型仪器、区格式木质标尺,按中丝读数法观测,亦可用不低于DSZ3、DS3型的各类仪器配因瓦合金标尺或条码标尺,按光学测微法或自动观测法观测。(2) 光学测微法和中丝读数法的每测站观测顺序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自动观测法的每测站观测顺序与光学测微法相同,自动观测法每测站观测前、后视两次照准的尺面相同。(3) 各等级观测中,每周期的观测线路数r可根据所选等级精度和使用的仪器类型,按式1-1估算并作调整后确定:r(md/mo )(1-1)式中 mo 所选等级的测站

  27、高差中误差值(mm); md不同类型水准仪的单程观测每测站高差中误差估算值(mm),对于DS05、DSZ05型md0.0250.0029d;DS1、DSZ1型md3.92103d ;DS3、DSZ3型md;d 为各等级的最长视线)估算的结果应作如下调整:1)当rl时,应至少采用单程观测。2)当lr2时,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3)当2r4时,应采用两次往返观测或正返向各按单程双测站观测。4)当rl时,各等级高程网的首次观测、复测以及各周期观测中的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测,对特级、一级应进行往返测,对二级、三级应进行单程双测站观测。从第二次观测开始,对特级宜按往返或单

  28、程双测站观测,对一级、二级、三级可按单程观测。但任一等级的支线必须作往返或单程双测站观测。2. 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参数应符合质量标准表1-2规定。3. 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质量标准表1-3的规定。4.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应按现行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1) i角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级、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Da绝对值不得大于0.2。(2) 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

  29、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5. 水准观测作业要求:(1) 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0.5h、太阳中午前后、风力大于4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2)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验与校正。(3)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

  30、的倾斜螺旋和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4)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物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出草图。6. 水准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如下:(1) 凡超出本施工工艺质量标准表1-3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进行重测。(2)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水准点或稳固可靠的已知点开始重测。(3)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超限,应先就可靠程度较小的往测或返测进行整测段重测。若重测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的较差未超限,且其中数与另一单程原测高差的不符值亦未超限时,则取此中数作为该单程的高差结果;若同向超限,而与另一单程高差

  31、未超限,则取用重测结果;若重测高差或同方向两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高差的较差超出限差时,则须重测另一单程。当出现同向不超限而异向超限的分群现象时,应进行具体分析,并选择有利观测时间或缩短视距再进行重测,直至符合限差要求为止。(4)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可只重测一个单线,并与原测结果中符合限差的一个单线取中数采用;若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均符合限差时,则取三次结果的中数;当重测结果与原测两个单线结果均超限时,则须再重测一个单线)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超限时,应先就路线上可靠程度较小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当重测后仍不符合限差时,则应重测该路线) 在已测路线、段高差之差超限时,应按规定的观测方法继续往前检测,以确定稳固可靠的已测点作为联测点。7. 静力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质量标准(表1-4)的规定。8. 静力水准测量作业规定如下:(1) 观测前向连通管内充水时,不得将空气带入,可采用自然压力排气充水法或人工排气充水法进行充水。(2) 连通管应平放在地面上,当通过障碍物时,应防止连通管在垂直方向出现形而形成滞气“死角”。连通管任何一段的高度都应低于蓄水罐底部,但最低不宜低于20cm。(3) 观测时间应选在气温最稳定的时段,观测读数应在液体完全呈静态下进行。(4) 测站上安置仪器的接触面应清洁、无灰尘杂物。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倾斜度不应大于

  33、10。使用固定式仪器时,应有校验安装面的装置,校验误差不应大于0.05mm。(5) 宜采用两台仪器对向观测。条件不具备时,亦可采用一台仪器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可取23个读数的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读数较差限值,视读数设备精度而定,一般为0.020.04mm。1.2.3 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1)对水准测量确有困难的测区和二级、三级高程控制测量,可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于更高精度或特殊的高程控制测量确需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应进行详细设计,并制作专用觇牌和必要的配件(见图1-6、图1-7)。三角高程测量专用觇牌及配件:1) 三角高程测量觇牌可按图1-6的形式制作。2) 三角高程测量量高杆可按图1

  34、-7的形式制作。(2)电子三角高程测量其视线m,视线,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3)三角高程测量可布置为每一照准点安置仪器(以下简称每点设站)进行对向观测;也可布置为两照准点中间安置仪器(以下简称中间设站)的路线。中间设站时,应采用单程双测法,在特制觇牌的两个照准目标高度上分两组观测,以避免粗差并消减垂直度盘和测微器的分划系统性误差,同时按本施工工艺1.9.2第3条的规定评定每千米偶然中误差mm。中间设站法的前后视线长度之差,对于二级不得超过15m,三级不得超过d/10(d为视线长度)。前后视距累差,对于二级不超过

  35、30m,三级不超过100m。(4) 三角高程测量施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三角高程测量边长的测定,应采用符合表1-9规定的相应精度档次的测距仪往返观测各2测回。当采取中间设站时,前、后视各观测2测回。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应符合1.3.3节的要求。2) 垂直角观测应采用觇牌为照准目标,按要求采用中丝双照准法观测。中间设站分两组观测时,垂直角观测的顺序宜为:第一组:后视前视前视后视;第二组:前视后视后视前视。每次照准后视或前视时,一次正倒镜完成该分组测回数的1/2。中间设站观测的垂直角总测回数应等于每点设站往返观测的垂直角总测回数。垂直角观测,宜在日出后1h至日落前1h的期间内目标成

  36、像清晰稳定时进行。阴天的全天或晴天的1419时之间为最有利观测时段。(3) 仪器高度、觇牌标高应在观测前后用经过检验的量杆或钢尺各量测一次,精确读至0.5mm,当较差不大于1mm时取用中数。二级宜用解析法测定仪器高度。采用中间设站时可不用量测仪器高度。(4) 测定边长和垂直角时,由于所用测量作业仪器的不同,测距仪光轴和经纬仪照准轴可能不共轴,同时在不同觇牌高度上分两组观测垂直角时必须进行归算。首先,应将观测边长归算到垂直角观测照准线上,再将第二组垂直角归算到第一组垂直角观测视线上,才能计算和比较两组高差。(5) 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计算及其限差应符合以下规定:1) 单向观测时应按式1-2计算高差

  37、(1-2)式中 D三角高程测量边的水平距离(m);h三角高程测量边两端点的高差(m);v观测垂直角;K当地的大地折光系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I仪器高度(m);v觇牌高度(m)。2) 中间设站观测时应按式(1-3)计算高差。下角1.2分别表示后视和前视标号。(1-3)式中1、2观测的垂直角;D1、D2水平距离(m);K当地的大地折光系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m); v1、v2觇牌高度(m)。3) 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限差按表1-1的要求执行。表1-1 三角高程测量的限差 (单位:mm)等级 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边高差之差 二级 46三级 1218注:D为测距边边长,以km为单位

  38、;L为附合路线.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参数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等 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03.00.2三 级 755.08.0三丝能读数 注:当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时,前视或后视的水平视线.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1-3的规定。水准观测的限差表1-3水准观测的限差(单位:mm)等 级基辅分划 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 级0.150.20.10.070.15一 级0.30.50.30.20.45二 级0.50.71.00.71.5三 级光学 测微法1.01.53.02.04.5中丝 读数法2.03.0注:1.当采用电子水准仪观测时,基辅分划的读数应为对同一面的两次读数。3.表中n为测站数。4.静力水准观测技术要求静力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见表1-4 表1-4 静力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单位:mm)等级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仪器类型 封闭式 封闭式 敞口式 敞口式 敞口式 读数方式 接触式 接触式 目视式 目视式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 0.10.31.03.0环线电子三角高程测量的限差电子三角高程测量的限差应符合表1-5的规定 。 表1-5 电子三角高程测量的限差 (单位:mm)等级 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边高差之差 二级 46三级 1218注:D为测距边边长,以km为单位;L为附合路线)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以下规定:1) 对于建筑物的施工测量(包含各等级位移观测),基准点不得少于3个(包括方位定向点),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2) 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校验。3) 当使用GPS测量方法进行平面或三维控制测量时

  41、,基准点位置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离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m,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的距离不得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返射卫星信号的大面积水域或大型建筑物等。通视条件好,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联测。选点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无热源,以减少气象因素的代表性误差。 (2)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级、一级及有需要的二级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并应根据使用仪器和照准标志的类型,顾及观测精度要求,配

  42、备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m。2) 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返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形式的标志。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形式,可按本节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观测墩应按图1-8埋设。 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应按图1-9埋设。3) 对于用作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基准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3)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边角测量、导线测量及GPS测量等形式;三维控制测量可使用G

  43、PS测量及边角测量、导线测量和电子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组合方法。 (4) 除特级控制网和其他大型、复杂工程变形控制网应经专门设计论证外,对于一级、二级、三级平面控制网,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1)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GPS网应符合表1-6的相关规定。表 1-6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等级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 测距中误差 / mm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一级 200 1.0 1.0 1:200000 二级 300 1.5 3.0 1:100000 三级 500 2.5 10.0 1:50000 注:1.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中未计及基线.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1)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 2)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较大时。 2)各等级测角、测边平面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网。其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 30 ,当受

  特殊限制: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