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中国中冶:2021年年报净利116071940万元 同比增长2371%

发布日期:2023-01-21 00:40:59 浏览次数:

  2021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和市场布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公司经营情况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冶金建设领域,随着钢厂搬迁转移、产能置换等结构性红利逐步消退,冶金建设市场逐渐由增量向存量转变,未来新建绿地钢铁市场机会将大幅减少,传统钢铁业务面临严峻形势。行业内兼并重组步伐加快,头部企业快速形成与小型特色企业并存的局面将成为未来必然趋势,冶金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同时,在“双碳”政策背景下,碳排放限制逐渐升级、环保整治和能耗双控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等行业趋势,也在倒逼钢铁企业不断在产品的提质升级上进行结构性技术改造,低碳生产技术革新、节能减排、智能制造等也将成为钢铁企业重点发展方向,这对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也为未来市场开发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基本建设领域,仍蕴含着广阔的市场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在第一季度加快下发专项债1.46万亿,地方政府全年新增专项债也将超过3.5万亿,为基建投资带来明显的提振作用。在结构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各方面政策共同发力下,“两新一重”、乡村振兴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补短板、惠民生领域仍是基础设施重点投资方向,为公司基本建设业务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从行业趋势来看,整合重组加速进行,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区域布局逐渐趋同,龙头企业积极谋求综合布局、多元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竞争态势愈加激烈。

  数字技术将继续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打破真实建筑物与虚拟建筑物之间的界限;BIM、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建筑业企业或将加大研发投入,将装配式作为信息化助推器,快速推动行业大发展。国务院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预计2022年,我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将超过15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告别扩张式高增长的“黄金时代”,楼市正逐步回归理性,进入平稳发展期。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接近67亿平方米,年均销售面积13.4亿平方米;销售额约80万亿元,年均可达16万亿元,市场将呈现“发展节奏放缓,整体供求规模高位小幅回落”的稳定发展局面。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推进,由城镇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带动的房地产增量仍然存在,但增速与“十三五”相比明显放缓,特别是在“房住不炒”和各类政策调控下,房地产市场更加趋于健康稳定发展。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城镇化发展正从新城区建设的增量扩张向城市更新改造的存量转变,未来,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基调。

  目前,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关键时期,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钢铁作为碳减排的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智能化发展成为主要方向。2021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先后出台了《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钢铁冶炼项目备案管理办法》,对现有产能设备升级改造提出新的要求,对促进短流程炼钢产线建设给予政策支持,以电炉为代表的核心冶金装备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此外,工信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钢铁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印发工作,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冶金装备制造业相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对装备制造业的赋能,也将成为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由于钢结构具有力学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可循环利用等优点,越来越获得国家重视与行业认同,在超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基础设施等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钢结构通用规范(国家标准)》等通知,持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精神,全面推进型钢构件标准化、提升设计施工效率、降低钢结构住宅成本。随着国家建筑工业化和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以装配式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将成为未来我国钢结构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2021年以来,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国通过艰辛努力率先摆脱疫情困扰,经济迅速企稳,能源、矿产资源等需求快速回升,而全球矿业供应端主要国家依旧深受疫情影响,经济恢复乏力,使得全球矿产品的供需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加之全球资本流动性大幅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矿产品价格的大幅反弹,全球矿业走出低谷,总体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矿产品的供给、需求、流动性发生重大调整,矿产品价格大涨。受电力、能源危机的影响,供给侧减产再叠加库存偏低,矿产品价格保持高位。

  二是金融属性加强。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各国实施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品矿产品价格上涨。矿产价格历来与通胀密切相关,铁、铜等金属价格持续飙升,又进一步加剧全球通胀水平。

  三是清洁能源迅速发展。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清洁能源技术装备、低碳发电设施、电动车、电网储能等消耗大量的铜、铝等金属。“双碳”战略促使矿产供需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推动新技术矿产爆发式增长。

  从伦敦金属交易所镍、铜、锌、铅4种有色金属价格(收盘价)全年震荡上行的走势来看,镍价年初17,375美元/吨、年末涨至20,705美元/吨,全年低点15,895美元/吨、全年高点21,100美元/吨;铜价年初7,856美元/吨、年末涨至9,755美元/吨,全年低点7,752美元/吨、全年高点10,556美元/吨;锌价年初2,798美元/吨、年末涨至3,537美元/吨,全年低点2,570美元/吨、全年高点3,820美元/吨;铅价年初2,065美元/吨、年末涨至2,291美元/吨左右,全年低点1,916美元/吨、全年高点2,435美元/吨。

  一是矿业的新时代资产特征显著。当前,科技发展和技术突破带来新技术矿产爆发式增长,硅碳材料深度应用,矿业的新时代资产特征显著,对未来矿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矿业公司在战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重新做出选择,从资源端延伸到深加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进军下游材料产业将成为一些矿业公司的必然选择。

  二是与新能源相关的新技术矿产产业快速发展。随着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二次电池等大量应用,拉动了锂、镍、钴、锰、石墨等矿产的需求增长。据预测,到2035年,供需将会出现更大的缺口,这些矿产的需求量将增长至目前的3-12倍。很多矿种将从目前的“小矿种”上升为“大矿种”,伴随着新技术矿产的爆发式增长,将影响全球矿业发展的供需和市场格局。

  三是智能科技重塑未来矿业竞争格局。以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将渗透和参与矿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推动矿业由传统行业向高科技行业转型,向智能智慧方向发展。

  矿山开采将采用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管理和远程控制,矿业大数据及其智能、智慧应用将成为矿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未来,从硅时代到碳时代,新技术突破带来新矿种爆发式增长,新型矿业公司将加速崛起,新的应用场景将催生新的产业,矿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清洁能源革命对矿业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优秀的矿业公司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新签工程合同额11,607.66亿元,同比增长18.61%,其中,新签冶金工程合同额1,577.94亿元,同比增长10.04%,占新签工程合同额的比例为13.59%。新签非冶金工程合同额10,029.72亿元,同比增长20.09%,占新签工程合同额的比例为86.41%。公司新签海外工程合同额为347.27亿元,同比增长8.95%。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核心关键装备技术和新工艺、新流程的研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核心技术产品化,以产品为核心,以工程带动产品,以运营形成粘性;围绕绿色、低耗、智能、高效的目标研发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技术,积极把握绿色低碳项目机会。公司紧抓重点区域,盯紧重点客户,聚焦重点项目,确保重点大项目落地,“冶金建设国家队”市场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报告期内,公司牢牢把握机遇,冶金建设合同额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中标玉昆炼铁炼钢总承包、盛隆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第二阶段)炼铁总包、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轧钢工程总承包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使冶金建设国家队地位得到持续巩固。

  在冶金建设智能化方面,公司智能制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三个一体化解决方案架构不断拓展:铁区智能化项目继续拓展并深入,在智慧高炉、钒钛矿高炉冶炼领域迎来技术深化与升级的契机;全厂智能化、能源、轧钢等板块智能化成为“新力量”;全球首个数智孪生料场实现无人智能协同,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远程精准掌握料场设备、原燃料的进出及使用情况,在线管控原料质量、优化原料库存和减少储运成本。本公司下属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高炉大数据智能感知及可视化管理平台”入选工业与信息化部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并在宁钢、武钢、昆钢高炉上线。

  在冶金建设绿色化方面,公司重点在长短流程低碳冶炼相关原料制备、炉顶煤气循环技术、低碳高炉关键设备及富氢竖炉技术、大废钢比技术、绿色电炉技术、超级电炉技术、核心装备开发等方面加快推进部署,并集中强有力的资源快速建设好、发展好中冶低碳技术研究院。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深耕海外冶金建设业务,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签约土耳其ERDEMIR4号焦炉和化产项目,进一步在欧洲市场擦亮中冶品牌;成功签约印尼LAMAN200万吨/年氧化铝项目,加快开拓氧化铝市场,战略意义重大;正式签约印尼德信钢铁3号高炉和转炉项目,该项目被纳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库;成功签约德天焦化(印尼)470万吨/年焦化项目,为公司在印尼的焦化行业再添新绩。

  2021年,公司在持续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坚持“做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先锋队,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不动摇,集中优势资源,设定合理作战半径,采用“1+M+N”的市场战略布局,以“聚焦优质市场、聚焦优质项目、聚焦优质业主”为市场营销工作主基调,系统布局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兼顾西北和西南重点城市的大区域市场,深耕国家中心城市和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及“一带一路”沿线等热点地区,着力提高在热点区域的影响力、控制力,奋力开拓国内外工程市场,年度新签合同额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相继中标一批重点项目:湛江经开区东海岛产业园(扩园)生态环境导向片区综合开发(EOD)项目、邢台市邢东新区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肇庆金利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蚬岗镇)活道横江产业园基础设施投资合作方和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柳州高速过境线公路(罗城经柳城至鹿寨段)PPP项目、龙岗区吉华街道秀峰工业城片区城市更新单元项目、濮阳市东北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宜昌高铁新城片区开发项目等,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此外,公司通过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业等战略客户的合作,持续创新商业模式,灵活运用EPC+F等新型商业模式,促进承包模式向高端化和系统一体化方向发展,积极拓展城市更新改造、片区整体开发等业务,成功打通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或多种业态组合的产业链,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公司按照“新兴产业领跑者再提速、再扩容、再创新”的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进步、营销模式调整,不断增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力,把冶金领域的技术优势向新兴产业领域进行移植、转化并持续创新,在生态环保(包含市政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垃圾焚烧、固废处理、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新能源工程、主题公园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公司依托下属各专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先专业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在生态环保产业方面,公司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围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对生态环保市场进行重点开发,全力打造中国中冶601618)生态环保品牌。公司已成立专业的生态环保子公司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抢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领先技术优势,在水务、固体废物处理、矿山修复、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形成规模优势,逐步打开了市场。

  2021年,公司成功签约了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二期项目、涿州市中心城区及松林店镇和松林店经济开发区供水管网工程、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二期、宜宾市筠连县水务环保一体化建设项目、马鞍山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厦门集美侨英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厦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项目总承包合同、洛阳市新安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综合整治EPC项目、杭钢旧址公园土壤修复工程、湖北葛店搬迁场地遗留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等一批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多元化战略,利用自身工程技术优势,向光伏、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以及半导体等高技术新兴产业领域重点发力挺进,市场增速明显。在光伏和风力发电方面,2021年,公司新签黄石新港大成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灵寿县新盟新能源200MW光伏发电项目、照旺新能源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源网荷储一体化50MW风储供热项目等光伏、风力发电项目。在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工程领域,2021年,公司新签包括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生产区车身车间工程、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丽江市硅材料加工一体化-单晶硅棒项目、泉州三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一批大型项目。

  在文旅工程方面,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拥有国内唯一一家主题公园专业设计院,是国内唯一同时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和新签雄安新区中央绿谷及东部溪谷二期工程(绿谷部分)施工总承包项目、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沧州市园博园项目,天府艺术公园-文博坊片区文旅配套建设项目、洛阳金隅城集团有限公司翠云峰森林公园提升改造项目、深圳市光明小镇欢乐田园首开区追光农场乐园项目等一批文旅工程项目,进一步彰显公司在主题公园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在检验检测业务方面,随着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和促进检验检测业务健康发展,行业内部优秀企业加快并购步伐,内部整合趋势明显。公司在检验检测业务领域的资质能力覆盖建设工程、水利、铁路公路交通、石油化工、电力煤炭能源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各领域,具有资质全、专业特色突出、社会认知度高的独特优势,是目前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最全最强的综合性检验检测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钢结构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建筑钢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个国家级质检平台,以及一个冶金环境监测中心,拥有检测参数6000余项。目前,公司内部有多家子公司承揽检验检测认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对下属检验检测业务机构进行了整合,旨在迅速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业务,树立“中冶检测”专业化品牌形象,并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获取工业、民用、铁路、交通等领域的检测资质,扩大业务范围,提升专业检测能力,打造全产业链模式,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带动分布在四川、上海、安徽、雄安等地的检验检测机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提升公司检验检测认证业务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遵守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方针,实施分类施策、分城施策,继续完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为重点发展区域并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加快在重点区域储备优质土地的工作步伐。2021年共获取11个商品房项目,占地面积82.93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155.98万平方米。

  2021年,中冶置业作为公司下属房地产旗舰企业,连续第四年位列“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40位、盈利性和稳健性TOP10,同时荣获“中国城市开发运营优秀企业”、“中国房地产年度社会责任感企业”、“中国房地产产品力优秀企业”称号。2021年,中冶置业品牌价值大幅攀升34%,达到268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城市开发运营商领先地位。中冶置业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最高等级AAA,评级展望为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为152.6亿元,同比下降34%;施工面积92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其中新开工面积7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竣工面积240.4万平方米,同比降低13%;签约销售面积68.4万平方米,签约销售额163.3亿元。

  公司装备制造板块以下属多个核心制造基地为主要依托载体,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设备制造类及钢结构业务两大主要方面,涵盖冶金/民建设备及其零部件、钢结构及其他金属、建材制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调试、检修以及相关服务。

  公司设备制造类板块以冶金设备为主,拥有中冶赛迪装备基地、中冶陕压装备基地、中冶长天重工基地、中冶南方装备基地等多个核心制造基地,其产品涵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铸造轧钢等冶金主要工艺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大型钢铁工程项目,未来装备制造业务将紧跟国家钢铁行业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以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突破点,充分发挥核心制造基地研发中试、核心制造、总装集成三大功能定位,加速推进核心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公司将研发的核心技术放入保险盒,搭载在产品上发向“一带一路”沿线及世界各地,将装备制造业务打造成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硬支撑”、冶金装备新产品的“孵化器”和“中冶装备”品牌的“承载者”。

  公司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钢结构协会”等重要研发平台与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协会,几乎主编、参编了国内所有钢结构国家、行业标准,在钢结构综合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打造了包括雁栖湖APEC会展中心、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等一系列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知名工程。

  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钢结构制造企业之一,在全国布局多个钢结构制造基地,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经济热点地区。公司钢结构制造产能、产业规模和制造量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拥有中冶(上海)钢构基地、宝冶郑州钢构基地、五冶成都钢构基地等多个核心钢结构制造基地,其中中冶(上海)钢构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公司钢结构业务板块的代表企业,通过整合公司内外部钢结构业务资源、优化钢结构产能布局,坚持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实现了稳健快速发展,2021年承揽诸多有影响力的钢结构专业工程: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一标段钢结构工程、南京金融城二期东区钢结构制造工程(南京第一高楼)、国家级特大型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一标段钢结构工程等标志性项目。

  报告期内,本公司从事的资源开发业务主要集中在镍、铜、锌、铅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采矿、选矿、冶炼等领域,以“精管理、强质量、降成本、控风险、有回报”为目标,努力提升自身矿产资源的开发及运营水平。在产矿山项目通过采取全封闭和网格化管理,建立缓冲隔离区,严格按照国内标准实施防疫措施,成功应对了境外疫情风险和安全风险的双重挑战,产销两旺,抓住金属价格上涨的有利条件,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该项目累计生产氢氧化镍钴含镍31,594吨、含钴2,955吨,受新冠疫情影响,镍金属产量略有下降。在下游强劲需求持续释放的基础上,该项目全年累计销售氢氧化镍钴含镍32,790吨、含钴3,033吨,镍金属销量较上年增长10%,加之镍价高位震荡、钴价震荡上行,该项目2021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净利润同比增长624%,为本公司业绩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期内,该项目成功抵御了新冠疫情和外部安全风险的双重挑战,实现了防疫反恐、双防双控,确保生产运营平稳,全年累计生产粗铜18,806吨,同比增长51%,累计销售粗铜15,860吨,同比增长21%,受铜价高位震荡的有利影响,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分红利润同比增长74%,持续为中巴双方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经与巴方有效沟通并初步达成一致意见,在第三租赁期于2022年10月到期后,将由本公司继续租赁经营该项目,开始为期15年的第四租赁期。

  报告期内,该项目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克服了外部安全风险和人员轮换等方面的困难,2021全年累计生产锌精矿含锌35,391吨、铅精矿含铅7,277吨,较上年略有增长,销售锌精矿含锌31,962吨、铅精矿含铅6,546吨。尽管锌金属销量较上年下降近三成,但是受铅锌价格上涨的有利影响,该项目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净利润同比增长68%,已开始为中巴双方实现分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报告期内,阿富汗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提前研判、迅速行动、稳妥应对,确保项目资产未受损失、人员安全健康。下一步,公司将努力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尽快与阿方就项目开发的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依据平等互利的原则进一步开展谈判,有理有据有节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公司下属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洛阳中硅”)实施的电子信息材料转型升级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计划投资15.5亿元,占地350亩,建设区熔级多晶硅300t/a、VAD四氯化硅6000t/a、PCVD级四氯化硅120t/a、电子级四氯化硅80t/a、电子级三氯氢硅2000t/a、电子级二氯二氢硅500t/a、原料级六氯乙硅烷50t/a、电子级六氯乙硅烷50t/a、电子级正硅酸乙酯500t/a,计划于2022年10月竣工投产。二期项目计划投资26亿元,预留用地365亩,锚定已取得突破的新产品,扩大高纯多晶硅生产规模,并新建电子特气、前驱体材料等10类新产品。2021年洛阳中硅实现销售收入8.76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1亿元,同比增长350%,净利润1.15亿元。

  该项目是填补国内高端硅基材料空白的“进口替代”项目,技术来源于洛阳中硅承担的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等成果,多项成果经过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展前景广阔。未来,洛阳中硅将积极践行“担国家责任,补基础材料短板”的企业使命,坚持“走高端、多品种、小批量、高收益”的发展思路,立足集成电路及光通信领域,并向相关技术领域稳步拓展,力争打造产值规模超百亿的国家前瞻性基础材料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承担起引领我国硅基材料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光通信和半导体行业的地位与话语权。

  在冶金建设领域,公司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是全球最强最优最大的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在国内市场,环保原料场、焦化、烧结及球团、炼铁、炼钢及连铸、热轧扁平材、热轧长材和冷轧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工程业绩、建设效果、业主满意度方面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在国外市场,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的高度,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开发新的核心技术,创建走向海外的新竞争优势。公司在钢铁冶金领域的高端咨询及总体设计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具有在钢铁工程八大业务部位的技术竞争力,充分代表了中国在钢铁冶金建设领域技术开发和工程建设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在工程承包领域,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之一,在房屋建筑、装配式建筑、房地产、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工业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施工技术优势。在2021年ENR发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位居第6位。公司拥有12家甲级科研设计院、15家大型施工企业、12家区域公司,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1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5项公路施工特级资质、7项市政施工特级资质,14项房建特级资质,具备房建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的系统集成能力,拥有涵盖科研开发、咨询规划、勘察测绘、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土建施工、安装调试、产业运维、装备制造及成套、技术服务与进出口贸易等全流程、全方位的完整工程建设产业链。与一般的工程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或设备制造企业相比,可在全产业链上进行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综合性的服务。

  在新兴产业领域,近年来公司在生态环保、特色主题工程、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康养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在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固废治理、垃圾焚烧、余热余压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能源环保方面拥有一大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实现最高排放标准的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在大型焚烧发电咨询设计领域已占据到全国60%的市场份额;公司拥有27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以及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和智慧城市、主题公园、水环境、康养等一批国家级技术研究院,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超过40,000件,特别是主题公园研究院为国内唯一一家主题公园的专业设计院,同时借助公司强大的钢结构特别是异型钢结构生产制造能力,在主题公园设计、原材料、施工等方面实现了“中国制造”。此外,公司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掌握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矿山工艺和核心技术,拥有国内有色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设计院,具有完善的铜、铅、锌、镍及其他多种金属的矿山、冶炼工艺和装备技术,拥有数字测量与地理信息系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冶金矿山开采方面,大型地下铁矿采矿技术、大型露天开采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综合地产领域,公司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冶置业连续第四年位列“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40位、盈利性和稳健性TOP10,同时荣获“中国城市开发运营优秀企业”、“中国房地产年度社会责任感企业”、“中国房地产产品力优秀企业”称号;中冶物业获评“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市场化运营领先企业”、“中国物业科技赋能领先企业”、“中国物业服务专业化运营领先品牌企业”。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由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开发运营商的跨越升级。公司始终坚持围绕“一主N翼,多轮驱动”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及品牌产品定位,结合“绿色建筑、科技住宅、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的总体目标,打造“适温、适湿、富氧”的新一代高端智慧健康住宅。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中冶积极推进落实各项科技创新工作,快速组建4个低碳技术研究院,启动实施“181计划”及非钢领域重大研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4项,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推荐权,有效专利突破40,000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项、发布3项,积极构建支撑公司主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标准及知识产权体系,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以技术引领再造企业新优势。

  1.确保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2021年,公司科技投入为人民币173.98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比重为3.48%。公司将研发投入用于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引领的技术创新,加大对“卡脖子”重大研发项目和原创颠覆性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公司拥有研发人员超过5,000人,有效保障了公司科技研发的需要。

  2.全面构建冶金建设国家队新优势。围绕冶金建设国家队新定位,公司快速启动“181计划”首批37项、第二批25项重大研发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项目涵盖了工艺流程、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及前沿关键技术等领域。通过项目实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冶金技术,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强化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种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发展新格局。目前,“181计划”启动的62个项目已签订了项目任务书。围绕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组织完成了非钢领域20项重点研发项目的立项工作,并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了项目任务书,目前正积极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3.科技奖项再创佳绩。2021年,公司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由公司提名并牵头的“预应力结构服役效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公司参与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和“连铸凝固末端重压下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二等奖,再创佳绩。同时,公司于2021年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推荐权并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项,包括中国五冶“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项目”、中国二十冶“斯里兰卡机场高速公路(CKE)工程”等。此外,获得202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20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得“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4项;获得中施企协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12项。这些荣誉的取得,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业内影响力和行业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21年,公司继续加强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快速在北京、重庆、武汉等地组建4个低碳技术研究院,成立“中国中冶碳排放评估认定中心”。通过低碳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冶金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切实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2021年,中冶赛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建有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委批建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7个。此外,为统筹相关资源深入开发地下空间业务,持续提升在地下空间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设立了中国中冶地下空间技术研究院。

  5.专利质量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专利布局,加大国际专利申请力度,提高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占比。公司全年共计新申请专利11,868件,其中发明专利5,648件、PCT专利112项;授权专利7,881件,其中发明专利1,554件、外国专利53件,累计有效专利40,477件,其中发明专利10,641件、外国专利245件。同时,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9项,公司专利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6.国际标准化水平继续提升。公司继续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际标准化课题,其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专项“斯里兰卡高速公路项目中国标准海外示范应用”项目已通过验收;获批主导制定4项国际标准,分别为《钢筋混凝土用不锈钢钢筋》(ISO/NP6435)、《钢筋混凝土用钢第3部分:焊接网》(ISO/NP69353)、《应急医用模块化隔离单元通用技术要求》、ISO国际标准《金属和合金腐蚀海洋环境全腐蚀区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试验及评定方法》;主导制定的3项国际标准获批发布实施,分别为《耐火泥浆加热永久线变化率试验方法》(ISO13765.7)、《工业炉和相关工艺设备炼钢转炉和相关设备安全要求》(ISO23495:2021)、《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低压直流调速电气传动系统额定值的规定》。此外,公司完成了企业技术标准的立项申报和专家评审工作,共计申报30项,发布6项。

  7.促进建筑新技术的示范应用。2021年,公司继续加大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持续打造中冶示范工程品牌,立项中冶建筑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81项,组织验收中冶示范工程36项。同时,举办公司2021年度BIM技术大赛,充分发挥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智慧钢铁、智能建造的研发应用能力,在中勘协组织的第十二届“创新杯”BIM大赛中取得佳绩,获奖2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

  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0,571,647千元,同比增长25.11%;实现利润总额14,012,179千元,同比增长17.58%;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374,970千元,同比增长6.52%。

  一是钢铁工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钢铁行业通过挖潜增效,努力克服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的困难,行业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前11个月,钢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63,362亿元,同比增长36.25%;利润总额为3,517亿元,同比增长86.46%,创历史最好水平。预计2022年钢需求总量将有望与2021年基本持平。

  2021年,钢铁行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钢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钢产量排名前10位、前20位的企业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0.39%、54.85%,分别比2020年同期提高2.99个百分点、3.26个百分点。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钢铁行业一系列产品实现全球首发,填补世界空白,一大批钢铁企业积极探索建立氢冶金示范项目并有所突破,240多家企业约6.8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尽管2021年钢铁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2022年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明显不足、能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难题,在绿色发展新趋势下,我国钢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将助推钢铁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推动生产工艺技术转型升级,钢铁企业也将持续深化数据利用,着力开展新一代智能管控中心建设,推动全行业智能转型升级;从挑战来看,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时间紧、任务重,绿色设计产品覆盖不足,国内钢企环保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超低排放改造仍是重要抓手。此外,钢铁企业“走出去”的热潮方兴未艾,已成为中国钢铁工业谋求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钢铁工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走出去”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给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是建筑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21年在建筑业领域,国家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加强系统化的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推进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

  2021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93,079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跑赢全国GDP。建筑业飞速增长的同时,行业也正在呈多元化与专业化并行发展。一方面,部分龙头企业通过转型,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通道,在PPP、F+EPC、ABO等新商业模式的影响带动下,大型建筑业企业纷纷成立涉及咨询、投资、财务、采购、金融、运营等类型子公司,打造全产业链综合性工程建设集团;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生存遇到困境,整合重组加速进行。住建部等13个部委2020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公司2022年将继续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智能建造的龙头企业,在新一轮建筑业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中抢占先机。

  自202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资质改革方案后,2021年国务院和住建部又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关于做好建筑业“证照分离”改革衔接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取消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和《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等文件,明确停止受理三级、丙级等60余项资质申请,从源头梳理资质架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类别将进一步简化。国家对资质管理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强化“优胜劣汰”趋势。

  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公司将坚定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借势发力,做好充分准备,既要发挥全产业链整合集成的合力效应,又要具备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的灵活与高效,积极妥善应对各种竞争关系。

  在“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为发展愿景,在新常态下继续坚持“做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先锋队,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四梁八柱”的业务体系和产品定位。

  “八柱”是冶金工程与运营服务、矿山工程与运营服务、核心装备与钢结构、房屋建筑及城市更新、交通市政与其它工程、生态环保与文旅工程、新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绿色健康智慧地产。

  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始终站在国际水平的高端和整个冶金行业发展的高度,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集中冶金8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的精兵强将,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冶金工程的重大和前沿领域,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以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再拔尖,始终保持独占鳌头;通过整合公司内外研发、咨询、设计、装备、施工、运营等资源,整合国内外战略客户、核心设备制造商、信息化服务商的资源,在“专业链+产业链”上增补拔高,把优势链条做得更优、把薄弱链条补强、把缺失链条补全,以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再拔高,始终保持无可替代;抓住国内钢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在冶金建设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流程优化、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等方面积极布局,坚持“技术、成本、合作”三原则开拓海外市场,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实现规划、设计、建设、服务、原料等一体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输出,以持续不断地革新创新能力实现市场的内拓外展再创业。加速培育形成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的国家责任。

  基本建设主力军、先锋队:以“主力军”和“先锋队”的姿态,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挖掘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协同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开拓,成为目标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参与者,培育谋划一批高质量、高效益、有特色的品牌工程;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重心,在房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高端地产等基本建设业务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市场突破力,提高市场影响力,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特高压、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争做国家基本建设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面对建筑产业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家钢结构研究中心和中国钢结构协会等优势资源,形成具有中冶特色的混凝土、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成为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者,打通设计与制造、构件生产、施工的链条和环节,推进公司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为一体的装配式建筑企业。

  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以行业“领跑者”和“排头兵”的担当,紧跟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挖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兴产业市场机遇和方向,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技术突破为驱动,以资本实力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倍增器”,大举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大型主题公园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美丽乡村、康养、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发力,集中资源统筹开展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积极主导编制有关规范、标准,建立相应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整体规划及实施能力,确保以技术领先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成为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市场高端的行业领军企业,争做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设理念、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领跑者,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发展。

  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是公司伴随着新中国钢铁工业恢复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形成的结论,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是公司改革发展、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总体战略的唯一路径。冶金工程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使公司具有了其他建筑业企业所不具备的学科门类齐全、创新能力突出的技术优势,打造了公司在冶金工程领域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树立了公司冶金建设国家队地位,造就了公司的辉煌。“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就是要牢固树立技术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加快研发引领建筑产业未来发展新兴技术,始终占据技术的制高点。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国资委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责主业,推动公司“四梁八柱”产业体系优化调整;聚焦公司自身突出问题,加强公司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司经营质量效益。

  本公司2021年度计划实现营业收入4,150亿元,实际实现营业收入5,006亿元;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12,000亿元,实际实现新签合同额12,050亿元,超额完成目标。

  2022年,本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5,500亿元,实现新签合同额12,500亿元。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供应链阻滞、能源短缺、劳动力供应紧张等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国内经济呈持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持续显现,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存在制约。

  为有效应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公司以四大业务板块为切入点,对宏观经济和行业政策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及时跟踪和分析研究,准确并深入把握政策文件精神,提高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力和准确度。对于重大政策变革及重要时点的行业趋势变化,通过在公司内部发布《研究参考信息》,及时提示子企业提高关注度并做好宏观经济和行业政策风险应对。同时,公司将审慎评估宏观经济风险,并据此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充分利用和挖掘积极发展条件,确保公司稳定发展。

  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仍将延续并进一步深化,支撑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产品结构升级调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将成为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并带来一系列质量效益性调整和升级改造的市场机会。从国外来看,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化态势,但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海外市场仍是公司未来冶金工程板块增长的重要一极。

  面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将立足国内市场、以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继续保持传统冶金工程板块稳定的高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将加快推动国家队顶层设计方案落地实施,全力打造公司钢铁工程技术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防范和化解传统冶金工程的风险,不断巩固和加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地位和在全球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非钢工程领域的风险与国家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政策密切相关,特别是轨道交通、机场、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往往是各大建筑企业角逐最激烈的领域。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仍为“十四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基建补短板和政策加码趋势仍将持续,基建行业重要作用继续凸显。区域发展方面,着重强调加大人口净流入较快的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的发展建设。

  公司将牢牢把握扩大基建投资的机遇,继续坚持“聚焦核心主业、聚焦核心区域、聚焦核心客户、聚焦核心项目”的市场开发主基调,积极创新商业模式,迅速扩大市场规模,全面提高公司在高速公路、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基本建设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1年以来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呈收紧态势,中央重申“房住不炒”定位,为房地产政策调控明确定调,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告别扩张式高增长的“黄金时代”,楼市正逐步回归理性,进入平稳发展期。伴随着行情的变化,竞争将更加激烈,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先发优势突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展望未来,国家将持续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全面从紧的局面并不会实质转变。

  为积极适应形势要求和市场变化,公司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由“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的战略升级,坚持“房住不炒”,严守“三条红线”,更加精打细算,控制拿地节奏,提高项目回款能力,解决好存量项目问题、确保新项目效益,实现稳健发展;同时坚持品质化发展,加强运营管控,提高周转效率,提升盈利能力,走效益优先、规模适度的品质化发展道路,以应对房地产开发业务领域风险。

  全球金融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贸易环境恶化,新冠疫情使得原有矛盾加速暴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货币政策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央行将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和短端利率,叠加宏观审慎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这些措施将更加夯实中国经济的基础,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债券市场和资金价格可能产生波动,融资需把握好市场机遇和时间窗口。

  为防范金融领域风险,公司需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密切关注汇率变化,加强外汇风险敞口管控,及时有效开展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外汇保值业务,统筹管控汇率风险和外汇资金存量,同时多措并举节约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工程类原材料以及金属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受到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需要变化影响,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进而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本及收入利润等。

  公司将针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加强对变化趋势及政策的研究与预测,进而调整采购及销售策略。同时,加大工艺改进力度,进一步提高资源产量,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进一步降低能耗,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降低生产、经营等各项成本。

  公司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营业务,一方面受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汇率等环境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全球疫情严峻形势的影响,可能对公司的海外业务带来直接风险和衍生风险,发生工程无法按期完工、成本超支、产生索赔纠纷及履约困难等情况,进而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收入及利润。

  公司将督促各子企业及境外机构科学制定疫情防控和安全预案、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和安保工作,备足防疫及生活物资,切实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安全;同时总结疫情给国际化经营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海外项目所在地的政策、法规和人文环境,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努力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加快属地化经营的步伐。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重要国家战略,企业必须提高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公司涉及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等多个行业,子企业及所属项目众多,对环保工作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施工及生产类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存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可能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伤及员工身体健康,给企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并影响企业声誉。

  为应对以上环境及安全生产风险,公司将继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完善节能环保制度体系,强化日常监管,积极主动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同时,公司将持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全面推进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严格事故责任追责,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为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及企业安全,公司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密制度。公司定期以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员工保密意识,每年现场抽查评价子公司保密工作,采取访谈、查阅制度、记录文件以及现场查看的形式,对保密工作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限期整改。公司专门购置了国产化涉密计算机,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严格遵守“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原则。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驱动,各类信息系统数量激增,网络中断和系统宕机的可能性明显增长。另外,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信息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随之增加,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可能对公司的生产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为有效防控网络风险,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公司已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构建了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并持续推动系统的优化和改进。公司定期对网络安全系统及设备开展漏洞扫描,对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加固并进行复测,保障数据使用环境的安全稳定。在网络出口设置了防火墙、WAF、IDS、IPS等网络安全设备,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同时部署自动化网络监测预警平台,对网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异常操作进行及时处置,确保公司信息安全。

  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