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优势 > 安全耐用

建筑技天博体育app下载地址艺范本十二篇

发布日期:2023-12-05 16:42:06 浏览次数:

  建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结构设计、新材料应用等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是指按照人们的审美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其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艺术与技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通过完美的结合,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技术与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的研究课题,很多人都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就二者究竟是抗争还是融合进行讨论,但是终无定论。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技术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建筑本身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会越来越高。因此建筑物必须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以大众的眼光为标准去实现建筑功能。建筑艺术随着时代的审美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离不开建筑技术,而且往往是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和依据的。

  建筑往往会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这从侧面说明了建筑艺术对建筑技术有推动作用。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除了建筑技术外,还有政治、宗教、文化、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特别是某种建筑思潮对一定时期的建筑的影响。正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才使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等出现五彩缤纷的建筑艺术形象。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所具有多重属性表现之一,技术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技术是物质的,艺术是精神的。

  二、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能否协调与统一,和谐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不同时代,不同建筑技术,不同建筑艺术形象。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实用性、享受性、外观的各种形态的追求,建筑师们不断尝试新的努力与探索。希望通过尝试建筑物的技术与其艺术达到协调。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风气、人们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建筑的发展当然也有重大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发达,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的审美观较之前的朝代有了巨大的发展,所以当时的建筑物人们审美为前提来建造。在人们普遍的需求下,建筑技术就得提升。今天,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不仅要有实用性,而且还要具有观感。这就要求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加强技术的监控,以保证建筑物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协调,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现代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施工成为都市人的首选,因为清水混凝±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一次浇注成型.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优美,建筑完成以后只要在混凝土表面刷上保护剂,不需要添加其他任何的修饰。就可以直接以浇注成型的混凝土表面作为装饰面。外观看上去自然大方。这样的施丁技术符合现代人的追求,所以受到现代人的喜爱并且大量运用于建筑建造,相对的,建筑技术就得到很大的完善。

  建筑物造成就离不开技术支持,技术是建筑成为可能的有利保障。没有技术的支持就谈不上艺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房屋是用石头砌成的石屋以及木梁柱式结构形成的水面“湖居”。当时的建筑技术主要为打石砌石和砍树架梁。奴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建筑技术获得进步,罗马人开始使用石材、天然混凝土、建成较大跨度、宽敞空间的建筑。建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艺术发展。在建筑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技术相对成熟,才能要求艺术的存在。我国清朝时期,建筑技术成熟,所修建的皇宫气势宏伟,赋予美感,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的。这就是因为清朝的建筑师总结之前的经验,建筑技术更为丰富,更为先进。

  原来系统的机械或工业工艺或技术,并逐渐演变成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是技术与艺术。最早的技术含义的演变过程中,也逐渐演变出审美意义。但在此之前,该建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建筑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技术也是所有建筑的共同的东西之一,也是一门艺术形式。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施工技术的发展大概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手工技术,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阶段,现在为核心的高科技阶段并向前发展。三次科学和技术革命产生出相应的建筑技术的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在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一场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一)手动技术阶段。木结构技术,由穴居与在巢为主,然后建造房屋,根据人的经验所建造。第一个所谓的住房树木搭成的,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屏蔽风的冷祛。这只能意味着该建筑的原型期间,筑巢穴居成简单的人工结构,表明原始人类智慧的生产经验与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人类最早的施工技术。

  (二)工业化时期。施工工艺以手工为主的技术阶段,谁也几乎不能将熟练的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和其他角色的工匠。工业革命后期,大量的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在此期间,科学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工程上,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对美的追求,而更注重实际问题的科学和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显出艺术的平庸,追求现代主义的形式和技术,而忽略了人类的起源时期的建筑研究。

  (三)飞跃期。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逐渐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建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人类迎来一个新时代的数字技术,施工工艺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一)本质属性。建筑技术包含了很多知识,如施工过程中,结构设计。使用状态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人力和物力,在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所经历的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从手工、半手工操作到自动化、机械化施工建造。完成建设的施工技术离不开全球共同的建筑施工技术,需要超高水平才能完成。

  (二)自然属性。建设经常出现在每一个建筑论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建筑像生长在地面上,与大自然亲密相互映衬的背景下,生态建设技术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生态技术应用到建筑领域,反映了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并自然地反映在建设中,并最终努力寻找建筑与自然的深层链接。

  (三)艺术属性。按照美国的法律,建筑艺术中运用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的使用,建筑形象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与现代性。以科技为建筑创意的表达方式,塑造的创意与建筑和艺术之间紧密相连。中国建筑是木结构,具有独立的建筑风格,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城市规划,建筑群上,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做了艺术处理。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他是工程和艺术相结合的产品。建筑构件,包括建筑斗拱、柱、梁等,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建筑物应协调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的把握的方向和标准的建筑美学,创造一个公众认可的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之美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空间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创造各种空间,以满足实际需要的人。建筑工程,转换的空间位置是最迷人,最令人兴奋的。巧妙利用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不同房间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在广场上的各种收入分配空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2.规定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的比率,在施工的比例长宽高,凹部和凸的比例,和虚构和真实的人的视觉图像的比率可以得到改善。这些都直接影响建筑之美。

  3.均衡:主要是指在组合物中的建筑物的对称性,建筑物包括从顶部到底部,左、右、前部和后部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平衡的最常见的方式是实现在轴线的左、右对称。由于大部分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在北京的紫禁城,艾菲尔铁塔(EiffelTower),在普通的建筑中,除了部分居民。北京故宫建筑开始作为一个完整的均衡对称,每栋楼的中轴线,从南到北,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是太和殿,从南到北。

  4.物理层:是指一般的建筑轮廓、线条、结构紧凑,空间和实体通过不同的组合,突出一个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颜色”,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难忘的印象。

  5.实现一种和谐的美感和性质:最重要的建筑之美,美在自然。单独看起来不错,和其他建筑物一比较,会出现“王顾左右而言他”,往往成为遗憾的作品。例如,在许多重要的地方,在北京街头的许多建筑对周围环境看起来不错,但是,它显得不协调。建筑设计不仅要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物的和谐,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和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艺术的挑战。建筑与艺术有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建设初期,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建造房屋只是从寒冷的避难和逃生的野兽的侵袭,没有考虑什么艺术特色的建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之美,体现了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是由美国以外的建筑艺术之美。“美”是创造的最终要求。“联合国”将不是唯一的主宰,面对建筑本身,也有关一个城市的市容。他可以展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层次,它也可以表明这个国家强大的生命力和城市的生命力,向市民和游客展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以增加建筑设计美观的支架、屋顶翘角飞檐,同时还饰有动物图案,因此,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无疑是一个技术问题。具体的技术运用,它完美地体现了简单的建筑理念,体现出庄严的美,然而反过来对建筑技术发出了更大的挑战。艺术总是需要一个技术挑战、技术进步、不断地响应这一挑战,并支持和体现艺术之美。如1851年在英国的国际展览会,通过将艺术与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展厅内,由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被称为“水晶宫”建筑成为杰作,战胜了最先进的技术挑战。因此,一个新的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的作品,“水晶宫”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通过这种计算机载体的设计,“水晶宫”的出现,无疑是产品的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人们想出了一个艺术的标准和技术的结合,以满足技术继续进展的情况,以便创造出不朽的作品,但是,后来建造的蓬皮杜文化中心面临艺术的最高阶段技术挑战。可以说,这是现代艺术的新生儿,也可以说,该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该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成熟应用。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个内容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电影、文学、音乐、舞蹈、在钢管和玻璃管构成的杰作。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室内设计、装修、设备、展品及其他新颖,独特,现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结构也很独特,别致,颇具现代感的魅力,是现代巴黎的象征。蓬皮杜文化中心恰恰是克服了技术问题。

  上面提到的两个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出艺术向技术发出了挑战,技术的进步对艺术也产生很大变化。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会影响到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艺术的进一步改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艺术也不能独立于技术之外,他们之间应该达到一个互溶,应该彼此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技术与艺术必须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完成他们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最终使建筑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回归到大自然中。

  建筑技术包括了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结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通过美学使建筑本身传递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表达设计立意,体现民族性特色等。建筑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对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探索,设计师一直在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摸索。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本身的需求也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更高、更大或更明亮等,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从而建筑本身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蕴含的艺术水平都越来越高。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等极致建筑类型的出现也促使建筑必须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往往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以罗马建筑为例,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它改变了建筑的的形制、形式和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是出色的券拱结构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 St Sophia 寺。它原来的名字是 StSophia 大教堂。这里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家教堂,建于公元 6 世纪,关于它的历史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首先要知道它最初的设计是厅堂式教堂上面加大穹顶,穹顶的重量通过 4 个帆拱传递到 4个大柱墩上,但是柱墩毕竟是分离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柱墩也不能造得太厚,否则中厅内部的空间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平衡穹顶施加的外推力是最大的问题。于是设计者在大穹顶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顶来分担大穹顶的重量,再加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顶,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建筑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具有了艺术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过去受技术、受材料限制的设计,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但并不等于说,美仑美奂、想象奇特的设计,就与科学技术无关了,恰恰相反,愈是精妙的、艺术含量高的设计,其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愈高,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包括社会风气、人们观念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对建筑本身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建筑风格更加多样,不单单体现在其宫城范围内规划格局的庞大气势,也同时体现在了普通街巷等民居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总体而言,唐朝的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行营造,而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对社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唐朝的都城长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的唐代建筑例如:山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依然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人们对建筑的本身艺术形式也更加关注,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的国际竞标,以及大家对中标方案的看法,都体现了人们对建筑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几年前安藤忠雄所向世人展示出的诗一般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本身的平滑自然,色泽均匀,使得看惯了凌乱、毫无秩序感的建筑形式的世人感到了一丝心理上的安宁与慰藉,而设计师对这种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得施工难度、设计难度都较大的一次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技术越加成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更加紧密。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技术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建筑发展至今,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这些例子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推动作用。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反艺术如同向建筑以及文化本身宣战,是无法立足的。例如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四位现代主义大师在建筑技术,建筑形式都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处理方式,最终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道路上越走越远。处于当代社会中的建筑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对于现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应该避免建筑本身形式对于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消极影响,例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亦或是追求建筑形体而产生的各种暗房间等,都是一种对建筑技术的错误应用,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是无法进行割裂的整体,我们永远无法单独的发展一项而忽略另一项,我们必须科学的面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忽略了建筑技术水平,更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使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当代建筑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哪些一味注重技术形式,艺术形式而忽略最根本的,最初的出发点: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建筑技术,建筑形式艺术为人类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

  崔 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建筑技艺》编委会主任崔 彤中科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傅绍辉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韩玉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建筑师 赖 军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合伙人、总裁、设计总监郑 方 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总建筑师金 莉CCDI悉地国际北京区域设计总监张 兵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刘 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院副总建筑师陈 硕上海零碳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世博伦敦案例零碳馆馆长陈伯熹 欧佩西城市发展(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储斌豪加拿大木业协会中国区项目总监

  崔愷:今年奥运会之前,我去英国考察学习过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在伦敦,可以看到新老建筑齐聚而协调的景象,无论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伦敦眼,还是改造后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无论是赫尔佐格的拉班现代舞中心还是获斯特林奖的社区图书馆,都流露出伦敦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我们还参观过一个建于19世纪70年代的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的社区,完全向公众开放,游走于其中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的建筑细节。同时,英国的绿色建筑是非常先进的,可以看到格林威治村附近的一些新村设计,其中可持续材料与环保材料运用得非常好。另外,也可以去英国最美的城市爱丁堡感受城市历史与现代的积淀,去看恩里克.米拉莱斯设计的苏格兰议会大厦或者到纽卡瑟尔考察一些社会住宅。总的来说,英国建筑一方面注重理性和技术,但相较于德国的保守更开放一些;另一方面很注重创新,不仅体现在绿色建筑方面,从新建筑面对沉闷的老建筑时的欢快也可以看出,它创新地提升了城市的艺术感,这与巴黎的优雅也有所不同。

  傅绍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在伦敦;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时候,我在北京。所以很不巧,都没有体验到两次奥运会的气氛,但因为工作需要在英国逗留的一年多时间让我对英国有了不少认识与理解。英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它的前卫也深深植根于每位公民的思想中,从其影响世界的流行音乐以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各类讲座都可见一斑。这样,我们就也不难理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技术自信,乃至于他们的幽默和自我调侃。

  刚到英国的时候,我以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痴迷态度,从不同的线路找寻建筑,有时是围绕一位建筑师的作品来看,有时是固定一个方位走下去。但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要想更好地理解建筑,应该从理解英国人的生活开始。因此,我一改之前的做法,开始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曾经有很多次,我乘公共汽车到英国的乡村感受生活与建筑,发现了传统低矮的空间,并且结构断面非常小,这与我们国家一向追求宏大的空间尺度是截然不同的;我也曾在英超联赛期间,由于没买到票而在酒吧和“足球流氓”一块看球赛,那样的氛围同样吸引人;我也非常愿意体验他们一日五餐的慢生活,非常惬意。我特别推荐一个商店“遗产基金会”,店内有各色各样的有关英国的生活、设计、名胜等的详细说明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如果再联想到他们的建筑设计,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崔彤:我非常认同傅总的看法,每一次的走马观花倒不如一次细细的品味,这一点很重要。

  说到融入伦敦人的都市生活,可以从步行游伦敦开始。由于其每300m左右就有一个地铁站,游人不会迷失方向,譬如可以从伦敦桥一路向西,能领略到完全不同的风景。夜晚可以体验英国的酒吧文化与戏剧文化,这是最闪亮、最具魅力的地方。只有通过这样多方位的了解才可以认识真正的英国,因而我们可以理解在2012伦敦奥运会中,英国人只将每一个闪光点轻轻带过,完全不同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浓墨重彩。因为这样一个建筑理性与技术相交织的国家,不论是倡导可持续的伦敦碗,还是泰特现代美术馆,不论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还是正在建设的碎片大厦,高技派的文化已经深深扎根并发展。

  从伯明翰,我们能够看到英国工业文明中飞机和汽车的非线性和参数化设计也转移到建筑设计当中。另外一个英国工业文化的印迹就是刚刚崔院士讲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这一点从伦敦桥一带和泰晤士河南岸的建筑复兴便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

  傅绍辉:说到工业遗产改造,可以去看看由制造火车的车间改造成的奥特莱斯,既可以体验高技派文化、工业文明和文化遗产,也适合购物、休闲。不远处的AA建筑学院、巴特雷特建筑学院更是不应该错过的地方,可以感受世界建筑学院引领航船的先锋思想。

  赖军:以我去英国的经历,感受最多的其实并不是哪些项目,而是对英国城市的深刻印象。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发源地,在许多方面比较先进,然后慢慢演变并发展,这是与我们不同的。比如城市开放性方面,许多公共性的资源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如泰特现代美术馆,其开放的状态可以影响到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城市,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伦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旧建筑的强烈反差,这与我们非常不同。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中庸之道,即在黑与白之间一定要找到一个中间状态——“灰”,所以影响到我们做建筑的时候,并不接受新建筑和旧建筑的这种纯黑或纯白的状态,一定是灰色的状态,进而成为我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而在英国,我们看到的是黑与白的自然并置,事实上当我们把视角离开建筑放大到整个城市去看时,这种黑白并置就像像素点上黑与白的相互交错,呈现出“灰”,这其实也是一种中间状态,是观点尺度的不同带来的视觉差异。由此可见,更大范围内的灰色状态是靠新与旧并置的方式实现的,而不是对每一个建筑甚至每一件小事进行折中,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而这也是符合历史与当代特征的。因此我们今后在设计时视角应更宽,胆子应该更大一点,更少地受束缚。中国建筑一直在寻求以什么样的方式能既具有文化属性,又具有时代感,但可能我们把这些事情想得太过复杂,包袱太过沉重,应该试着学习这种多元混合的方式,从更大的范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着眼于单体建筑,这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

  陈伯熹:我是在香港长大的,接受的是英式的教育,因此,对英国文化有一些认识。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文化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社会基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科学的态度,这也是历史上很多领导世界的潮流、发明、标准等都是英国人创造出来的缘故。从这一点来讲,英国绝对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保守的民族,所谓的保守和绅士风度只是这个民族具备一定的底气以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以及对自己充满了科学态度的文化、法律、社会体系、政治体系自信而萌生的精神力量和品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英国看到色彩缤纷的现代建筑、风靡世界的流行音乐和大英帝国中世纪建筑并存这种看似不相协调但却极具意味和内涵的景象。这些对于我们这个正在进行快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国家或许特别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通过了解英国思考自己,避免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化导致文化倒退带来一系列恶果。

  韩玉斌:正如很多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时尚先锋的纽约,但看过伦敦后就会转变看法——世界的中心还在伦敦这个传统和现代、古典和新锐并存的城市。

  与大家提出的体验英国城市生活观点一致,我认为应该慢节奏,应该真正用眼睛去看,而不是照相机。慢下来喝一杯咖啡,发发呆,感觉也是非常好的。一次光顾太多城市也是不太好的,可以慢慢游览一两个城市,体会更加深刻。

  张兵:根据我以往考察的经历,印象深刻的建筑其实并不多,但其中某个风景美丽的地方或是某个设计独特的酒店,又或是一些休闲购物中遇到的特别的商业空间,往往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建筑之旅与穿插于其中的特别部分可以给人更多的收获。

  但作为建筑师,总是希望旅行的同时有专业的收获。英国的建筑完成度通常比较高,如果考察中能有机会和专业的事务所进行交流,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刘京:旅行的经验告诉我,城市比建筑更需要看,文化比建筑更需要看。一个多彩的行程应该是在不停地移动中遇到绿地、公园、建筑以及各式各样的人与活动,细细地体会这个城市。建筑师不仅是设计建筑,更是设计生活,从这一点讲,建筑师是需要体验生活的,而旅行就是体验生活的最佳方式之一。另外旅程中,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非常重要。相近的目标和兴趣爱好可以让大家怀着一种开放的思维心态,不断互相启发、借鉴,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每次回来后把各自的照片晒一晒,把自己的体会晒一晒,也都别有一番乐趣。但如果同行的人专业差别太大可能会有点痛苦,因为大家兴趣关注点差别很大,步调很难一致,以往单位组织曾有过这样的情况。

  赖军:专业差别太大可能会有问题,但如果相近,反倒会起到互补的作用。我们单位曾组织过结构专业与建筑专业一起考察,感觉效果不错。我们一些结构师和做施工图的建筑师原本认为建筑艺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经过几次与搞创作的建筑师一同考察后大家的观念在变,开始逐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美学意识,并认真思考怎样将结构与建筑相结合,比如很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考虑落水管与建筑立面的结合。

  金莉:我虽然没有去过伦敦,但因为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个场馆设计,因此也一直关注伦敦奥运建筑,关注伦敦。伦敦给我的感觉就像小时候生活的北京,既现代时尚又质朴亲切,耐人寻味,我也非常期待能早日开启伦敦之行。

  的确,旅行对于建筑师来讲,不仅是看建筑,更多的是体验当地生活,而步行无疑是体验城市生活的最好途径。试想每天行程结束后,有一个自由的时间,大家在一个相对适于步行的区域随便走走或者泡吧、吃东西,将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每到一处,我都喜欢寻找各种露天集市或在大街小巷随便走,只是为了看看有没有当地让我感兴趣的东西。

  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一直存在着辩证关系,它们之间的发展始终是有机统一的,经典的建筑理论,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阿尔伯蒂的《建筑十卷》以及帕拉第奥的《建筑四论》等都是以“实用、坚固、美观”作为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其实质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现代结构体系的出现、设备如垂直升降电梯的发明、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运用等都对高层建筑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前的高层建筑高度在不断提高,内部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大,结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为实行这些目标,必须做好建筑的结构选型。建筑高度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横向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结构的平面、空间以及体型的控制也是越来越严格。这些新目标的实行,给建筑师们带来了大量尝试的机会,在有效考虑结构处理和形式的关系时,更多还是考虑如果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做好结构与形式互动关系的创作手法是多样化的,而对常规建筑的结构体型进行调整也是改变建筑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见图1),该建筑采用的是钢结构筒体结构,底层结构是由九个大小不一组成,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往上依次是七、五、二个筒体,建筑通过三次结构收缩,在转换层设置了采取了加强措施。这样的结构处理,使得该建筑的体型变得非常的丰满,同时也让建筑的中心下移,侧向力得到的减少,实行了建筑结构、外形以及经济的有效统一,成为了世界高层建筑史上的典范。

  高层建筑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将一件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形体,通过思维创造表现出来的一个基本过程。它要求设计师依据建筑要素和构成建筑空间,并通过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来,使之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在结构和技术上追求完美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他们也决定了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

  各种建筑总是以各种方式的结构构架得以支撑、稳定、坚固。为了创造有效的建筑形式,结构选型在高层建筑设计一开始就应考虑的内容,而且它几乎涉及到建筑设计整阶段。在设计中,设计人必须处理好相互关联的功能所需要的空间形式,比如与活动有关的,物质性的象征性的空间形式,建筑设计的关键,在于组织建筑物的多种功能,使之在总体上最好的满足这些需要。可以这样说,在构思时,建筑首先想到的是按一个整体的体系去形成一个初步的建筑环境,这个总建筑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形成空间的结构体系的组成的。因此,结构体系的构思是贯穿于高层建筑方案的构思之中的,是建筑方案构思最基本的内容和对象,同时,设计时对建筑体系的种种需要给结构体系的确定划定了方向和范围。高层建筑在结构上具有与一般中低层建筑设计的不同特点。在高层建筑中,除了要考虑在一般中低层建筑设计主要考虑的竖向荷载外,还须考虑由风力或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在一般情况下,各层的竖向荷载基本相同,在结构中产生的轴力大小随房屋的高度线性增加,与高度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引起的内力主要是房屋整体的倾覆弯矩和剪力,建筑的高度值越大,承受的风力就越大,受地震力的影响也就大。同时,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倾覆弯矩与房屋的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水平荷载成了高层建筑的主要控制因素。现代索膜结构建筑的设计过程是借助于计算机的图形功能和多媒体技术,把建筑功能,内外环境的协调,结构造型与材料的选择统筹规划集成一体。张拉膜结构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为:支承柱,张拉索与覆盖的膜材。随着科技的发展,膜建筑己开始走向替代玻璃幕墙作为维护好墙体。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的帆船酒店(见图2),建成于1999年,高340米,是目前中东地区最高的建筑物。它其中一面外墙采用了双层膜结构,建筑造型新颖独特,犹如海边平台等带发射的火箭,具有强烈的标志性与地域性。该建筑的结构选用了悬挂结构体系。整个建筑悬挂在八根钢制构架上,前后共3跨。建筑沿高度分为5段,每段由两层高的构架连接,它就成为楼层的悬挂点。自地而至顶部,这5个楼层段,由最底部的每段8层到顶部为二层,逐层递减。前后二跨也取不同高度,分别为28、35和41层。这种不同高度的侧面轮廓形成了建筑内部不同宽、深的空间花园平台和富有生气的西立面。由于该栋建筑将承重结构完全外露,我们可以从建筑的外观清晰地看出它的结构特征。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这一特点,不断提高结构刚度和强度、抵抗水平荷载,是高层结构技术发展的特点,同时也一度程度上体现出了高层建筑的造型特点,如圆形平面建筑承受水平风力的性能最好,而上大下小的锥状体也对受力非常有利,以及一可减少风压引起的振动的切去三个角的三角形平面也是较好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新型结构用于高层建筑设计中,如巨型结构、刚臂支撑结构等。这些新型结构的出现与运用使高层建筑的造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艺术属于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利用广泛的和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经常得到丰富的一组造型材料和色彩材料。

  密斯早在20年代便提出玻璃摩天楼的设想。然而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全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却是1952年SOM设计的纽约利华大厦,从此玻璃幕墙风靡世界,直到现在仍有不少的高层建筑运用全玻璃幕墙。由于玻璃就其透明度来说,分为镜面反射玻璃、半反射玻璃和透明玻璃三种。

  这三种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的运用中会带来不同的艺术魅力。其中对造型最有影响的是镜面反射玻璃,它可使建筑的外立面反映周围环境景色,展现大自然的阴睛。白天反射周围景色,而夜晚则将建筑内部景色展现无遗。由于这种特性而形成的建筑的立面造型的意义变得更为深远,不仅具有动感,和强烈的时代感,而且成为一种透视借景和扩大空间深远的建筑处理手法。另外,镜面玻璃具有创造虚幻意境的独特的效果,它使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华丽高贵、现代高技术,又可以消除自身的沉重感,强调其体量的模糊性(非实体性)。与环境产生了高度的融合,与建筑背景协调统一,并随时间和光线的变换不断改变自己的形象,产生来人寻味的意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

  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其实,在现代装置艺术中,也常利用玻璃的轻盈、通透、反射来表达作者的意识。

  世界上60年代到70年代所能见着的最高的几栋高层建筑几乎全部都是用了金属材料作为外墙。金属材料具有光洁的外表,其表面经过防腐蚀,抗氧化处理,使得其光感较外墙面砖明亮许多,但是比起玻璃幕墙又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金属材料的光感度是介于面砖与玻璃之间的。而正是由于他的这一特点,他的质感更好一些。

  [1]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5).

  每个人的潜意识或意识里都隐藏着自己的情感,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来唤醒这些情感。越珍贵的情感,也就会产生越强大的作用,从而引起大家内心的共鸣。而科学技术则是利用抽象的手法来准确表现自然现象,表现手法越简单,科学技术就能得到越广泛的应用,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科学创造。设计是将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设计的质量取决于设计者对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知识量。

  建筑学是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就建筑的设计来说,技术与艺术应当被紧密联系起来。现代建筑的设计应当富有艺术气息,而现代科学技术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必备条件,在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技术与艺术应当紧密结合。如果在建筑的设计之中,只注重技术,那么建筑必定缺乏自己的灵魂;但如果只注重艺术,建筑便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建筑在满足建筑的质量和性能要求的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美。

  只有借助一定的技术支撑,建筑物才能够形成,保障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是科学技术。如果缺乏技术,仅依靠艺术,建筑设计将会与实际脱节,甚至遇到艺术无的放矢的问题,并严重偏离建筑发展的轨道。因此,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艺术造诣的提高,要想将艺术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持。遍观人类建筑的发展史,我们经历了比较原始的穴居和草屋到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的建筑的过程,从中不难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对建筑技术的推动作用。在建筑技术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人们也渐渐开始思考建筑美观性的问题,并逐渐在建筑设计中加入艺术元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又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只有以物质基础作为建筑设计的支撑和依托,才能表现出艺术的价值。

  要想将建筑设计理念变成现实,使建筑设计者的艺术灵感得到充分表达,就必须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技术,改进建筑方案。同时,设计者要想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创作理念,并与技术工作者讨论建筑技术,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建筑技术的发展。比如现代人偏好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而清水混凝土技术恰好能够完美诠释这一风格,从而满足了现代人的风格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为了充分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就建筑设计而言,不仅要提高建筑技术,还应当不断更新美学观念和建筑技巧。比如,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低碳生活方式,以及采用太阳能等可替代能源,并在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观,将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起来。

  目前主要应用在在建筑设计中的计算机技术有数字化信息技术、CSCD、CAD技术。首先数字化信息技术是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信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比如,SOHO大厦的设计理念中就融入了市场热点和新的生活理念,从而获得了优良的设计效果。在目前的建筑行业,CSCD和CAD技术是设计者必须掌握的设计基础,尤其是CAD技术的强大制图功能。其能够对建筑的平面和空间结构,从技术上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除了CAD技术之外,CSCD技术在建筑设计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CSCD技术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将信息关系、远程管理和CAD技术三者统一起来。[1]

  目前主要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技术有太阳能技术、环保技术、墙体保温技术。为了抵抗夏季的太阳辐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遮阳环保技术,该技术一般都是通过选用一种合适的新型环保材料,来尽可能地使建筑物内的太阳辐射降低。此外,还可以通过能源转换的方法,将太阳能辐射转换成新型环保能源,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利用。太阳能技术之所以能被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主要是由于太阳能的应用范围较广,比如已经投入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太阳能净化器等。将太阳能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解决全球的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够响应我国关于“节能减排”的号召,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风向标。而墙体保温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选用隔热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提高外墙的隔热性能,对建筑物进行保温,降低外界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2]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与艺术有着越来越多的交融,西方现代艺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之中。我国的许多建筑设计都借鉴了西方的雕塑和绘画手法,从而使建筑体现出了西方艺术的气息。同时,许多建筑设计还将中西方的艺术相结合,提高了我国建筑设计的水平。

  建筑设计者要想在建筑设计中成功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首先其自身必具备独到的艺术眼光,并对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理解和创新的理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必须考虑到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建筑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灵感,比如将风土人情及地方民俗等艺术元素添加到建筑设计之中

  来源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符号信息的构成艺术,由于其具有简洁性的特点,在建筑设计中一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支撑建筑整体结构主要是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合理运用,而且通过有效利用和分隔建筑物空间,可以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将艺术的美感在建筑上充分体现出来。同时,通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色彩视觉心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美的要求。[3]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不仅体现了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且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 刘建军. 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J]. 山西建筑,2004,30(3):6-7.

  [2] 王春. 浅谈设计与艺术美感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 才智,2014,22:355.

  [3] 桑永娟. 谈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渗透关系[J]. 科技创业家,2012,23:92.

  社会的进步使得各个领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建筑业也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代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缺一不可。冷静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建筑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外,还充满了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技术和艺术层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让使用者感觉到建筑本身带来的美感,满足艺术享受的需要。

  1.1.1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当今社会,数字化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不仅仅指数字,还代表着所有的信息形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科技联系起来。例如:SOHO大厦在设计理念上吸取了时尚热点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受到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

  1.1.2 CAD和CSCD技术是建筑业设计的基础,处于不断更新中。建筑设计领域引进了具有强大制图功能的CAD技术,有助于对空间和平面的结构进行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CAD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CSCD技术出现。它是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体现了CAD、信息关系和远程管理的统一。

  1.2.1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应用范围广泛,如太阳能热水器、净化器、太阳能集水灶等,都是充分发挥太阳能优势的体现。太阳能的使用,既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1.2.2针对太阳辐射,采用先进的遮阳环保技术。遮阳技术主要针对夏日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二是实现能源的转换,将太阳辐射变成新型的环保能源。

  1.2.3利用保温材料的特性,选择隔热性好的材料,提高外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设计抵抗风压的设计目的。对于建筑中墙体的保温工程,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结构等程序作系统的分析,紧密协作。减少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波动。

  2.1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构成艺术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的元素,组成了建筑物的架构。另外,色彩作为最具冲击力的因素,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2.2建筑设计者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创作理念融入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原则与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建筑物中。这些具体的艺术元素包括:地方民俗、风土人情等形式。

  2.3现代建筑中含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因素。为了使现代建筑与世界接轨,体现国际元素,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形式和作品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如油画、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就含有了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建筑的含义有狭义与褒义之分。狭义的建筑是指居住的意思,而广义的含义就突破了局限性。凡是以建筑为载体而涉及到的众多领域都是建筑的范畴,如商用建筑、用于娱乐的场所等。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执行施工操作以前,根据企业文化、施工目标所勾勒出的建筑物的款式,并实现由想法到实物的转换;建筑业除了需要实现其基本的建筑功能外,同时还要与艺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身的独特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建筑领域。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要新颖,给人以美感。面对这种有增无减的势头,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

  任何建筑物的形成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建筑设计的结构成型。正是技术上的支持,使艺术由理想变成现实,避免艺术与现实相脱节,无的放矢,错过发展的机会。人类的进化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类由穴居到石屋,再到古代唯美的房屋建筑,这一过程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促使人们开始逐渐考虑艺术,崇尚美感,将艺术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且这种要求呈上升趋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美感。建筑设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与想法,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否则就是空谈。因此,建筑设计艺术是以建筑技术作为依托,最终在建筑物中实现其价值。

  完美的设计理念只有得到技术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当设计者拥有了新的艺术灵感的时候,研发部门就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艺术灵感,在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使这一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懈努力,改善方案,努力使自己具备新颖的创作理念。一旦实现创新后,就要求技术上进行援助。这体现的就是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例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那么这一风格就会作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就出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风格与之相呼应。这一技术下,墙面平整,颜色平衡,给人以大方的感觉。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直接在表面进行粉刷,不额外加入其它的装饰的方法,体现了简单、朴素大方的设计理念。

  4.1建筑行业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现代的建筑设计正是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注,是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的美学观念及建筑技巧必将不为时代所欣赏和接受。

  4.2现代建筑设计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各个领域提倡的发展方向。涉及到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要减少能源浪费,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效果。如现代建筑中开始使用保温隔热墙以及顶楼玻璃房,既美观又舒适,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为顺应时展的需求,现代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艺术赋予建筑设计新的思维,技术使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将凝聚了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建筑结晶呈现在使用者的眼前。使用者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使人文、生态的绿色和谐理念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社会的进步必然使各个领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建筑业也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二者缺一不可。冷静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建筑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外,还充满了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技术和艺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1.1.1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当今社会,数字化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不仅仅指数字,还代表着所有的信息形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科技联系起来。例如:SOHO大厦在设计理念上吸取了时尚热点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受到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

  1.1.2 CAD 和CSCD技术是建筑业设计的基础,处于不断更新中。建筑设计领域引进了具有强大制图功能的CAD技术,有助于对空间和平面的结构进行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CAD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CSCD技术出现。它是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体现了CAD、信息关系和远程管理的统一。

  1.2.1 针对太阳辐射,采用先进的遮阳环保技术。遮阳技术主要针对夏日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二是实现能源的转换,将太阳辐射变成新型的环保能源。

  1.2.2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应用范围广泛,如太阳能热水器、净化器、太阳能集水灶等,都是充分发挥太阳能优势的体现。太阳能的使用,既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1.2.3 利用保温材料的特性,选择隔热性好的材料,提高外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设计抵抗风压的设计目的。对于建筑中墙体的保温工程,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结构等程序作系统的分析,紧密协作。减少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波动。

  2.1 现代建筑中含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因素。为了使现代建筑与世界接轨,体现国际元素,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形式和作品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如油画、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就含有了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2.2 建筑设计者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创作理念融入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原则与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建筑物中。这些具体的艺术元素包括:地方民俗、风土人情等形式。

  2.3 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构成艺术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的元素,组成了建筑物的架构。另外,色彩作为最具冲击力的因素,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建筑的含义有狭义与褒义之分。狭义的建筑是指居住的意思,而广义的含义就突破了局限性。凡是以建筑为载体而涉及到的众多领域都是建筑的范畴,如商用建筑、用于娱乐的场所等。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执行施工操作以前,根据企业文化、施工目标所勾勒出的建筑物的款式,并实现由想法到实物的转换;建筑业除了需要实现其基本的建筑功能外,同时还要与艺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身的独特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建筑领域。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要新颖,给人以美感。面对这种有增无减的势头,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

  任何建筑物的形成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建筑设计的结构成型。正是技术上的支持,使艺术由理想变成现实,避免艺术与现实相脱节,无的放矢,错过发展的机会。人类的进化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类由穴居到石屋,再到古代唯美的房屋建筑,这一过程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促使人们开始逐渐考虑艺术,崇尚美感,将艺术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且这种要求呈上升趋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美感。建筑设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与想法,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否则就是空谈。因此,建筑设计艺术是以建筑技术作为依托,最终在建筑物中实现其价值。 一种新兴技术的产生,必然使设计者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并且运用到设计理念中,创造处非凡的建筑,最终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完美的设计理念只有得到技术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当设计者拥有了新的艺术灵感的时候,研发部门就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艺术灵感,在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使这一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懈努力,改善方案,努力使自己具备新颖的创作理念。一旦实现创新后,就要求技术上进行援助。这体现的就是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例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那么这一风格就会作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就出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风格与之相呼应。这一技术下,墙面平整,颜色平衡,给人以大方的感觉。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直接在表面进行粉刷,不额外加入其它的装饰的方法,体现了简单、朴大方的设计理念。

  4.1 建筑行业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现代的建筑设计正是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注,是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的美学观念及建筑技巧必将不为时代所欣赏和接受。

  4.2 现代建筑设计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各个领域提倡的发展方向。涉及到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要减少能源浪费,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效果。如现代建筑中开始使用保温隔热墙以及顶楼玻璃房,既美观又舒适,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为了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艺术赋予建筑设计新的思维,技术使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将凝聚了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建筑结晶呈现在使用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使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建筑的决策者通常是由那些能够在建筑活动中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的一方来担当,建筑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参与决策的技术专家或服务者。正因为这种社会角色分工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建筑活动不仅是单纯的造物活动,同时也是执行者与决策者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博弈,这个过程必定会受到执行者与决策者在社会活动中的工作职能的影响。

  市民文化和大众审美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积淀下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历史事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工艺技术的表达具有选择作用。客观的工艺技术在文化特征与大众审美的综合作用下,具有了民族精神与地域性特征,避免了工艺表现的趋同性,从而保证了建筑工艺表现的艺术价值。

  中世纪末期,为了与不断涌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竞争,并最终维护已有利益、保护辛苦学来的手工技艺,各行各业手工艺人联合起来成立了行会。不断完善的行会制度,逐渐形成了各行各业对于职业精神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和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如果将建筑师的职业实践作为建筑理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那么职业精神、职业素质以及行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必然对建筑品质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导与督促作用。

  建筑活动具有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与偶然性。建筑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精准的数理推导过程,而是在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建筑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的个人能力、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成长环境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对于工艺的选择与应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工艺表达方式。这种个人因素的影响存在于每一个建筑活动中,其作用方式、影响结果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和偶然性。

  对于当前中国建筑实践而言,非技术性因素是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建筑自身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建筑师的技术展开能力和工程控制能力有待于提高。

  首先,与国外优秀建筑师相比,中国建筑师选择适应性技术的能力欠缺。以盖里为例,他的作品是典型的参数化设计成果,建成效果也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本人及与其相配合的专业设计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适宜性工艺技术。

  其次,中国建筑师在技术落实环节的工程控制能力不足。在建筑实践过程中,凡是建筑专业的问题都是可以控制的,但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功能和空间问题,更多的是与各专业技术相关的交叉问题。解决这些交叉问题既需要建筑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相关技术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当然,作为一个集体创作行为,建筑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充分发挥必须在良好的行业运营机制下才能够实现,于是又引出了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影响建筑品质的另一个因素,即建筑行业运营机制。

  建筑活动是一个极复杂的多系统合作过程,其行业运营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规划与建筑设计――商业合同――施工――竣工验收――保养与反馈”六大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工作内容都有对应的评估系统与技术支持系统,对建筑师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严格监督,保证整个建筑设计流程的有效运营。然而,在中国当前的建筑实践中,由于建设周期短、工期紧张,通常不能保证建筑活动全过程按照标准运行,特别是在“竣工验收”和“保养与反馈”阶段,缺乏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这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与保障、工艺经验得不到及时的总结与反馈,阻碍了建筑品质的提升。

  在市场规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建筑活动中,缺乏对于精致性的需求是当前建筑品质不高的原因之一。理论上讲,建筑的精致性需求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业主方对商业价值的需求;其二是施工方在技术突破方面的需求;其三是设计方自我实现需求。在当前中国的建筑实践中,这三方面对于精致性的需求都不明显。

  建筑工艺需要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协同工作,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良性竞争和合理的经济制约关系,这有效地督促了相关厂家进行技术改进,保证了建筑工艺的圆满完成。而中国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形成如此精细、严谨的技术体系。尽管近几年建筑行业相关技术厂家正在向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的方向转型,然而健康产业链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具体而言,工艺系统的知识构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与工艺技术相关,它包括材料知识、工法知识、设备知识、施工知识、构造知识6个子系统;第二层面与意识形态相关,它包括设计理念、比例形式、象征意义3个子系统。技术层面的各个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是建筑的实施过程,是建筑品质塑造的必要条件。而意识形态层面各子系统则是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筑传递出来的精神含义,是建筑能够得到大众认可的感观依据。两个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工作,最终实现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

  建筑工艺与制造业相比较为保守,对于建筑工艺体系中单项技术的提升与调整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指标的刷新,而是要针对建筑所在地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环境特征进行适宜性调整与可行性技术开发。适宜性的技术调整与可行性的技术开发能够在特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优势,塑造工艺表达的地域性特征,实现高品质的建筑需求。

  当代技术体系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按照经济学家理查多.龙西尼(RiccardLeoncini)的观点,当代技术系统是按照自组织演变模式和选择机制向前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进化是其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连续、平稳地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健全的产业链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协同工作的基本生产模式。在建筑行业内部建立、健全系统化的专项技术产业链有助于建筑品质的提升。

  建筑品质的研究主体是建筑师,研究对象是建筑的工艺技术呈现。建筑品质问题的内涵是建筑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条件,而外延是与建筑活动相关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判断建筑品质的基本原则是在特定的媒介条件下,工艺经验的圆满完成以及其与判断经验的耦合。影响建筑品质提升的因素由主客观两方面组成。论文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针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提升建筑品质的意见。

  古建筑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体现方式。在实际建筑结构中,也无处不体现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优美神韵。

  古建筑多为木质构架,其组成体系可以分为穿斗式、架梁式和井干式这三类。其中后两者在留存于今的古建筑中是采用的最多的,而穿斗式的建筑结构并不多见。这些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域和社会制度而形成的:官办建筑多为井干式结构,淮河以南的很多古建筑是采用的穿斗式结构,而以北的地区大多采用架梁式结构来进行建筑施工。

  古建筑的结构构件分类很细致,单一种构造方式就可以多达几十个之多。古建筑多用木质材料搭建构成的,然后通过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衔接、契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建筑结构。即使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高楼大厦,在结构构件的运用上也是延续着古建筑的构件风格。

  我国古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对于木质构件形式的稳定性是首要的考量目标。很多古建筑在经历了岁月的风霜洗礼之后,依然能保持着当年的风姿,就在于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即运用横梁、立柱、拱顶的穿插搭建和契合,使之拥有和具备了较好抗震性。且木质材料便于加工,方便实用。

  无论古建筑采用何种设计理念,它们都拥有一个共性:从全局出发,把人的主观思想与客观存在的景物相融合。依据实际的地形地貌,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布局,并适时的融入人工的思想理念,对存在的各种因素有针对性的组合和安排。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同时也要考虑人文环境,力求达到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甚至对花草树木,自然气候都要囊括在其中。因地制宜、因时造景,构建一种自然感,避免出现强硬的人工雕琢之嫌。力求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平衡与协调。

  我国古建筑的群体结构最突出的特点是开放式的庭院结构,并且具备非常明显的中轴对称布局观念。使分散的各个建筑个体,能较为合理的集中体现。尽管仍是采用的封闭形式,但是却能让人领略到建筑本身的异同之美,使建筑整体的美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就是注重建筑群体美的最直接的效果。另外,整体施加的色彩也可以增强整个古建筑群的美感。这也是古代在群体性的建筑布局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体现方法。因为我国古建筑的选材性,以及多民族的融汇性,造就了我国古建筑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修建延续时间最长,分布面积最大,建筑种类和风格最显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也体现出了东方独有的古建筑艺术特征和建筑上的巧思。例如利用自然界的景物对建筑的内部、小范围内的气候起到调节的作用。在西方,早在古罗马兴建庞贝古城的时候,就是使用立柱式的支撑建筑结构,来建造了环绕式的回廊建筑格局,而解决了建筑内部的通风问题。我国古代的庭院建筑和其布局则一般都是利用建筑周边的自然条件,或在建筑中直接移入自然景观,借此来保持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而在当今的现代化建筑物中刚好缺失的正是这种特有的建筑文化和艺术性。因为现代建筑无法将古建筑的特征充分的加以体现和运用,甚至是借鉴。所以也就很难展现古建筑的艺术魅力。

  大型的外展屋顶和拱形设计是我国古建筑的标志性外部特征。正是内部的多结构搭建,才成就了外部的宏伟大气,也才造就出了古建筑在其造型上隽永之美。严格划分的形式和图样也是形成古代文化,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墙壁,屋檐的构造与对称的建筑结构等都将古建筑的美尽情的予以展现了出来,并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再加以色彩,线条以及图案的融入,使整个建筑的造型也就更加的精致和唯美了。

  当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建筑物的兴建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新的尝试和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体现出建筑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艺术特征,并以此形成以人文为基础的建筑理念。古建筑和现代建筑是一样的,都是由丰富的思想孕育出来的。古建筑也不是纯粹的建筑材料简单的堆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是具备课了人的情感的,并同时还要与自然界相适应。除此之外,古建筑绝不单纯的使用,而是密切的与传统的养生文化相联系的一种综合文化体现。准确的说,古建筑本身是构建在养生学和建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城市的灵魂。而在现代建筑中则绝少能被表现出这种建筑的灵魂。只是单一的,随性的将不同的建筑地形进行了组合和分割,因而也产生不了古建筑的功能统一与整体布局性。例如,锻炼场地要平坦,舒适,开阔,安全。这样才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建筑的功用。因此只有通过对划分,才能够增强在使用建筑时人们的交流性,从而来达到建筑的人文特征。这一点古建筑都是极其注重,并有颇多创意与巧妙的设计的。将地方特色与文化艺术特征有机的加以了结合,还创建出了自身特有的主流建筑和艺术元素。

  目前我国古建筑的现存状况并不使人乐观,破坏残损现象日益严重。虽有客观的因素存在,但其中也不乏人为的原因。古建筑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它厚重的文化和艺术气息。诚然,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缮和修补。但毕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那种艺术美感,而这也就使古建筑的本身失去了最大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古建筑中的人文内涵,艺术设计的损失与破坏,都是古建筑的“致命伤”。建立健全对古建筑的保护机制,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古建筑的被利用和继续残损,也就使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的艺术美。

  在古建筑逐步破坏残损消失的同时,其文化和艺术品位也在逐渐流逝。特别是一些极具研究和考古价值的古建筑,如我国古代庭院式群体建筑布局的艺术效果,相对于西方同类型的古建筑,都具备其独特的艺术性。西方的古建筑大多是一目了然性质的;而我国古建筑则是必须要逐步逐步,逐次逐次的去进行延展性的研究才品到其精髓所在的。在我国古建筑实际中,我们即使是观赏,也必须是循序渐进,依次而行的。代表作就是北京故宫。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建筑不断的增加,古建筑的实用性能也在迅速失去,在修缮时还有可能沾染了现代化的气息或被刻意拆除。这些其实对于城市的整体审美都是十分不利的。

  结合以上的论述,古建筑的木质构建体系是其艺术的基础。不同的古建筑它的营造结构技术和整体艺术特征也是不同的。通过古建筑的结构技术和构建思想,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古建筑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征。同时也应该明白建筑的结构技术与它的艺术融合是可以有效的整合的,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在新时代中对建筑方面的一种主流思想。

  [1]吴二军,王建永.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受力性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4):78-83.

  木结构是我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木结构整体稳定性对房屋建造具有重要作用。“墙倒屋不塌”的含义为木结构房屋的墙倒塌,但是在木构架支撑着的屋顶却不会降落,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古建筑木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我国古建筑采用交替穿插梁、柱、雀、斗拱、的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抗震性能。我国许多古老的佛塔、寺庙等经过岁月的侵袭,历经数次地质灾害,仍然岿然不动,这都要归功于抗震性能技强的木结构。在建造古建筑中,虽然加工木结构比较简单,但是木结构随着岁月的不断更替,在风雨侵蚀中,木结构的性能也会不断下降。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意境结合,设计者需要对实际地形进行考察,结合四周环境特色,采用科学布局的方式,综合各种有利因素,合理安排建筑,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主景区、活动区、休息区、各个干道,还需要考量平面与立面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段,突出主体。同时在设计古建筑时,需要将主题化的景观重点表现出来,进而显示出植物表现的时景美,营造一种幽雅、舒适的环境。在古建筑植物设计中,必须要遵守主次分明的原则,对灌木、乔木、花木进行合理搭配,最大限度表现自然之美,减少人工之态。最后,设计者还需要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不同种类的组团绿地选择的空间围合也不相同,别街道、人行道应该采用封闭性空间,这样能够将外界嘈杂声隔离开来,创造一种安静、和谐的环境。

  我国古建筑造型中,大屋顶、斗拱是特有的标志。古建筑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古建筑独特的造型美。在我国古文化中,屋顶等级特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硬山、悬山这些元素进一步烘托了古建筑的内涵美,山墙、山檐等构件则大幅度美化了建筑结构。应用各种色彩使屋顶轮廓化,将古建筑的美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建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开拓了新的领域,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艺术并不是随意堆砌建筑材料,建筑自身包含了建造者和居住者的感情,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艺术是与养生文化紧密相关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或许在未来会形成一门新兴的科学—建筑养生学。在技术建设力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建筑设计师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建筑作品缺乏灵魂。在建筑建设中,应该科学分割各类地形,赋予其不同的功能。比如,在设计锻炼地时,应该使其具备平坦特点,消除人们的不良情绪。陡峭、崎岖的地形,能够满足追求刺激的人们的需求。所以在分割地形时,首先需要划分人群,然后对地形上的景观建筑中添加具有历史文化的元素,同时融入主流元素,不仅能够给建筑赋予文化内涵,而且还能给人们一种亲切感。

  在对古建筑进行布局时,需要将建筑与四周环境空间互相融合,比如苏州园林就是利用树木、假山等使建筑物与环境空间互相融合,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针对大小不一的建筑物,可以利用中轴线对四处散落的建筑群进行布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紫禁城。在设计建筑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考虑到文化需求、生活习惯、服务对象等,对公共建筑空间进行组合,在满足人们舒适、健康需求基础上,融入个性化元素,增加公共空间的美感。

  我国古建筑群体布局中,庭院式是主要的布局手段,即在古建筑群正中间设置一条中轴线,采用对称的方式将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周。虽然这种布局具有封闭式特点,但是人们在建筑群中能够欣赏不同的风景。所有建筑采用统一的颜色,能够增加建筑美感,这也是表现古建筑群体美的一种重要手段。早在封建社会,我国古建筑艺术就已经趋于成熟,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同时也囊括了少数名族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我国古建筑属于分布地域最广、传承时间最长、建筑风格最显著的一种艺术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建筑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古建筑结构技术和艺术仍然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且许多现代建筑中也有应用古建筑艺术风格。最常见的是应用自然景观改善内部小气候,创造出舒适的休憩场所。西方考古学家发现,古罗马庞贝城采用的是立柱支撑结构,回廊围绕在建筑周围,采用水池储蓄雨水。不同于该建筑结构布局,我国古建筑则是采用引入自然空间的方式,在为人们提供通风采光条件基础上,增添了诗情画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古建筑拥有的独特的文化氛围正在逐渐消散,现代建筑不能综合运用古建筑艺术,这加速了古建筑文化的没落。

  我国古建筑破坏问题不断加重,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古建筑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但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导致古建筑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古建筑拥有鲜明的历史符号,其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城市发展的品味。即使利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但是却只能得其形却不能画其神,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也逐渐消失,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对古文化的需求。而且,我国人文文化被破坏后,国家相关部门却没有创建相应的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古建筑破坏程度,给城市发展提升品位造成不利影响。

  古建筑的消失不仅是从形体上消失,而且其包含的内在底蕴也随着形体的消失和消散,尤其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建筑,其消失会削弱历史文化品位。比如,我国庭院式布局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可与欧洲古建筑相媲美。欧洲建筑一般是一目了然,中国古建筑则是蕴含诗意的画卷,难以一眼将其看穿,而是需要一层一层展开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古建筑包含的意境美。在中国古建筑中游览,需要从一个庭院移步到下个庭院,完全走完后,才能领略所有建筑群的魅力。但是,近几年,我国现代化建筑行业发展较快,一幢幢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拔地而起,虽然古建筑得到了维修保护,但是在此背景下,古建筑逐渐被现代化气息充斥,这是导致古建筑艺术品位消失的主要原因,对城市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总而言之,古建筑凝聚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结构技术能够将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古建筑文化逐渐走向没落。如何在现代化发展中保护古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3]陈双海.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5,(6):51-53.

  [4]包庆君.古建筑中的结构技术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850-850.

  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探索建筑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上,美国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代表性的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出现。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过后,城市重建十分迫切,新的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城市发展对于密集的工业区和高层办公楼的迫切需要,伴之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框架结构技术的成。